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文学 > 正文

捷克为何有那么多大作家?(3)

2016-04-05 09:13:21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捷克人称赫拉巴尔为

“始终不缺席的作家”

“我个人认为,最近几年由于我们大量译介了昆德拉、塞弗尔特、克里玛和赫拉巴尔的作品,中国其实已经出现了小小的捷克文学热 。”

高兴提及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的昆德拉。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把昆德拉当成法国作家,但高兴还是更愿意把昆德拉看成捷克作家。“因为他的主要代表作都是以捷克为背景,他人生的主要经历也是在捷克度过的。”在高兴看来,昆德拉与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上个世纪末对中国作家与文学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位外国作家。“昆德拉的书在中国一直属于长销状态。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被翻译到中国来了,甚至有一些他自己都不大承认的作品。当时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盗版, 社会上一直有一股‘昆德拉热’。” 高兴说,昆德拉确实是世界文坛不可忽略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经上升到对人类境况进行哲理沉思的高度。”有意思的是,在捷克生活的那一段时间里,高兴却发现捷克读者更愿意承认的作家不是昆德拉,而是《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作者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914-1997)。

“捷克读者可能更钦佩赫拉巴尔,他们称他为‘始终不缺席的作家’,也就是始终留在祖国的作家。”

“捷克读者认为赫拉巴尔是最具有捷克味道的作家,他生前喜欢去酒吧,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尤其是来自底层社会的朋友。而昆德拉在一些捷克人眼里,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在法国对捷克现实指手画脚’的作家。 ”

高兴说,和中国人习惯在安静地方写作不同的是,捷克很多作家喜欢在酒吧写作。赫拉巴尔说起自己写作的秘诀,是“生活,生活,生活”。

走与留之间的捷克文学

始终留在捷克的作家还有伊凡·克里玛,高兴也曾亲自拜访过他。这位曾历经苦难、也有机会留在国外的作家引起了高兴的好奇。高兴问他,明明有机会留在美国,为什么还回捷克?克里玛的回答是,“布拉格是一个神秘的、令人兴奋的城市,有着数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生活在一起的三种文化优异的和富有刺激性的混合,从而创造了一种激发人们创造的空气,即捷克、德语和犹太文化。”

“他说他实在太爱他的祖国,太爱布拉格了,他愿意存在于母语氛围中,尽管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曾被禁止写作。”高兴说,捷克作家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现在很多捷克作家会反复强调捷克属于中欧,而非东欧。因为东欧更多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和政治概念。“比如昆德拉,如果你说他是东欧作家,他是会生气的,东欧这个概念容易遮蔽文学艺术的价值和光芒。”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曾为昆德拉写过一首诗《在走和留之间》。“在捷克、在东欧,有作家出走,也有作家停留。出走的不少。但这些出走的作家往往借助大国的平台介绍自己祖国的文学。”

高兴还举例在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诗人、作家切斯瓦夫·米沃什。“他曾定居美国,办签证时还差点被美国拒签。”但有了国际声誉后,米沃什又不遗余力地介绍波兰文学,推荐波兰作家,甚至亲自编选和翻译了大量波兰诗歌和作品。

“东欧文学可以分为海外文学和本土文学,这两部分都很重要。应该说捷克既有赫拉巴尔、克里玛这样的本土文学作家,亦有昆德拉、史克沃莱茨基这样的海外文学作家。”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