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严歌苓:我觉得我自己就是弱势群体(1)

2016-03-10 10:01:46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严歌苓目前已经将《扶桑》改编成了剧本,但具体拍摄计划还不确定。

对于读者认为严歌苓近期出版小说的故事没有突破性,严歌苓表示小说是写给自己的,不在意读者看法。

“不好意思,这个电话必须得接,好莱坞打来的,需要我马上答复。”4日下午,记者赶到作家严歌苓入住的国际俱乐部酒店时,她的上一个专访接近尾声,中间去接了一个电话。

之后是一家杂志社拍照。严歌苓在镜子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来,从身材上看不出她已经58岁,这或许得益于她早年在成都军区文工团的芭蕾舞训练。

现在严歌苓住在德国,但在国内她的消息不断,最近就有关于她的小说《扶桑》要被改编成电影的传言。3月5日,严歌苓和高晓松在北大以“糟糕的历史与优美的文学”为题展开对谈。“《扶桑》是我创作中期一部很重要的作品,但它在大陆的传播不够广泛。”接受专访时,严歌苓表示这也是时隔20年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该书的原因。

被一张中国名妓的照片打动

《扶桑》的创作过程也像一部小说。

1993年的一个中午,严歌苓等丈夫劳伦斯吃饭。她在附近的楼下看到一个箭头指向——中国移民博物馆。那是一个在地下室的陈列馆。“我看到一幅巨大的画像,画像的中心焦点就是一个盛装的、身形比较高大的中国妓女。她看上去还有那么几分的端庄。她的周围围着很多的人,人群中的几个白人对于这个妓女流露出一种狐疑的神色。这个妓女带有某种秘密性、象征性。”严歌苓说。

照片中的女子被称为“一代东方名妓”。

“我深深地被她身上的气质打动了。”严歌苓仍能清晰地记起那幅给她极大冲击的照片。

“我想知道这个女人是谁。”按图索骥一路寻找过去,最终她还是没有找到这个女人的名字。

但寻找的过程中,她对中国移民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44年才解除的“排华法案”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定,务工的华人不准带家属到美国。“他们也要有家庭生活,也要解决生理问题,所以妓院就应运而生了。”严歌苓在史料中发现,“大概有三千个女孩子被贩卖到那里,妓院开在唐人街,开在各种在建铁路的沿线。”

上述移民史博物馆照片中的中国名妓就是这三千女孩子的一员。这些妓女在解决华人的生理问题之余,还吸引了很多白人的小孩。

“当时旧金山男女比例是40:1,有资料记载,这些妓院吸引着大概有2000个白人男孩的定期造访。所以这是一场东西方的大邂逅,我决定要把这个写出来。”严歌苓说。

彼时,35岁的严歌苓到美国已经五年,她原先身上“小有名气的军旅作家”的光环早已被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无情地粉碎了。

资料中找不到照片上的女人,严歌苓就从小说里找。

她给这个女人起了一个名字——扶桑。

有研究者表示,作为一个东方人置身于西方世界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中,是极度敏感而脆弱的。所有尖锐的疼痛投射在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一个半世纪前北美第一代华人移民身上,将严歌苓体会和理解的东方伦理和盘托出。

简单讲,《扶桑》的故事是这样的:克里斯一生中致命的吸引,就是从12岁开始迷恋20岁的她——扶桑,一个被贩卖至美洲的中国性奴。屡遭通缉的大勇(男主角之一),有个从未谋面的新娘,与扶桑相遇,他失去了寻找真相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