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在短暂生命里,选读普鲁斯特的“长”(2)

2016-05-18 09:54:21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法语学者:选本如选得好能帮助读者理解普鲁斯特

从7卷本抽出30万字选读,由此固然大大降低了读者阅读的难度,但选读会否浅读,只呈现了编者的个人选择而使读者无法全面理解《追寻逝去的时光》呢?

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法语译者黄荭认为不会,“我认为普鲁斯特用不着从头到尾读,看一卷就能感受到他的风格。如果你喜欢看完整的市面上也有,想要看一个人的也有(没有完全译完),但现在都市快餐文化的环境下能看进大部头的书的人太少,《追寻逝去的时光》选读本的出现是给了读者一个相对来说不要那么长篇累牍的选择,有利于让读者走近普鲁斯特。”黄荭介绍国外也有很多普鲁斯特的绘本、作品改编,比如连续剧、电影,艺术形式应该与时俱进:“选本自古以来都有习惯,对于名著的选读是传统,没什么好争议的,关键在于选得好与不好,这得仔细读才能判断,但我相信周老师的眼光,他不仅是译者也是专家。”

同为法语译者的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也对选读本的形式表示了认同,“选本是权宜之计,在法国也会有这样的做法,因为全本实在是太长了,就跟咱们国内会有《红楼梦》的绘画本一样。只要选得好,我个人觉得尤其过渡的文字处理得好,再加上些评论或者导读,让读者读完选本之后还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那我觉得就是好的选本。虽然我还没读过这本书,但我知道涂卫群是个很好的研究普鲁斯特的专家,普鲁斯特那么长的作品如果能精选些出来读,那当然是好事,此外我也相信涂卫群的选择。”

普鲁斯特也许不会喜欢

“追忆似水年华”这个译名

《追寻逝去的时光》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但 “难读”的批评从其出版之初就伴随着它。除去卷帙浩繁和写法新颖外,在周克希看来,还有普鲁斯特生活年代的因素,他写作的语言跟今天的法文差异很大。“不仅中国人读不懂,法国人也未必都读得懂。”周克希回忆起他在巴黎买车票去普鲁斯特的家乡时的情景——售票员不仅没听过地名,甚至连普鲁斯特是谁也不知道。

但周克希认为普鲁斯特不应该变得“小众”,“普鲁斯特讲的故事可能比较难懂,但是他写得真是好,写得那么美。《追寻逝去的时光》中写了那么多关于音乐、美术,甚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美,学艺术的人应该读一读,普通人也该读。”

“有人说看不下去,问应该怎么看,我只能说,你翻到哪一页,就从这一页读下去,你会看得下去的,普鲁斯特就是这么好。”周克希说。

普鲁斯特喜欢莫奈、维米尔,周克希也看莫奈、维米尔;普鲁斯特听瓦格纳,周克希也听瓦格纳。他希望《追寻逝去的时光》不只是模糊、朦胧,“看上去很美”,而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作者感受。“拿翻译来说,最难的不是单个的词语,而是整本书的基调,作者创作时的感受。”在很长的时间里,周克希把自己沉浸在普鲁斯特的文本中,试图寻找作者写作的感受。

以书名为例,译林版的中译名是“追忆似水年华”,定名时周克希还没有加入翻译。在他开始独立翻译时,在花了很长时间找寻原作基调后,他决定更改已经深入人心的传统译名。

普鲁斯特在进行创作时,并不是按照人们现在看到的顺序来写的,并且分卷名也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名字。其中一卷叫“逝去的时光”,一卷叫“寻回的时光”,非常对称。

“后来出了英译本,名为‘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翻译得很美,书名的首字母R、T、P,正好就是法文原版名‘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的首字母(按实词算),很难得;这句也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里的一句,看上去非常美。”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神来之笔的译名,却让普鲁斯特大失所望,他在给友人的信里说“这下书名全给毁了”。

在周克希看来,“追忆似水年华”跟“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有那么一点像,都很唯美,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趣味,但是普鲁斯特不喜欢这样。

“我相信他如果懂中文的话,这样的书名他也会不喜欢。” 此后的英译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改为了“insearch of lost time”(寻找失去的时间),这个译法没有诗意,但是更遵循原文。这给周克希以启发,让他意识到相比于唯美,准确而有力才是骨子里真正美的译法。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