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一位西方学者笔下的晚清中国(2)

2016-11-15 15:04:0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如果说李希霍芬对于北京抱有失望之情,那么对于南京,他则显示出一种傲慢和不屑。在“南京及其周边”的日记中,他毫不客气地写道:“半裸的乞丐,多大年龄的都有,看起来身上还有可怕的疾病,让人产生恶心……1868年的南京,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后不久,几近成为废墟。在南京古城,处于外交上的礼仪,李希霍芬拜会了湖广总督李鸿章。当时的李鸿章处于人生仕途的上升期,在李希霍芬看来,李鸿章非常自信、活力无限,且做事麻利。然而他也是一个迷信之人,讲究风水。在当时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现代科学的理念尚未形成,上至李鸿章这样的高官,下至普通百姓,都受到怪力乱神迷信思想不同程度的影响。

晚清中国城市之中,李希霍芬对于武汉有别样的印象。武汉由汉口、武昌、汉阳三座大小不一的城镇组成,长江和汉水在此交汇,天然的地理交通优势,使得武汉在晚清时期就已是经济开放、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位于长江之畔的汉口,和上海一样修建了无数西式建筑,码头上的商船川流不息。然而汉口地势偏低,每逢夏季,这里水多为患,汉口经常沦为“水城”。当初,西方国家在长江边修建房屋,设置领事馆和各种办事机构,当地人曾告诫他们应该考虑夏季的水患,建议他们在汉阳起屋建房,然而西方人自以为是,不予理会。后来果然要面对势不可挡的洪水。

李希霍芬在“长江下游的旅行”日记中写道:“江水漫过河滩,淹没了街道和花园并冲进来房子。外国人只好踩着一些木板活动,家具被放得越来越高,几乎放到了一层的天花板上。后来我发现几乎每所房子里都放着一艘小船,在发水的时候可以坐船串门。”他的这番描写,一来是描绘了汉口水灾的真实场景,二来对西方人的固执进行了调侃。

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游历的四年时间里,不仅记录各地的地形地貌之特征,更主要的是圈点那些具有矿产资源开采潜力的区域。在李希霍芬看来,尽管晚清中国是一个沉睡多年刚刚梦醒的国家,社会沉闷颓废,文化素质低下,对于地质地理学以及现代科学处于蒙昧状态,但是在这个疆域广大的国家里,物产富饶,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为之效劳的国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之行,谁说没有西方殖民色彩呢?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
关键词:李希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