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讯 > 正文

哲学家该如何活着?(1)

2016-11-14 11:13:09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与常见的黑格尔传记不同,董特笔下的黑格尔形象相当特殊:与其说是一颗体现着哲学家特有的那种从容不迫的伟大心灵,不如说是一个充满焦虑与痛苦、挣扎与冲突的现代灵魂;与其说是伟大的哲学思想的载体,不如说是一个大时代中知识分子的样本。


《黑格尔传》

[法]雅克·董特著

李成季 邓刚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一版

467页,68.00元

如果古老的箴言“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是有道理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前人的传记?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激情与成就,除了凝结为我们身处的现实的那一部分之外,都已飘散在风中,一去不返了。似乎我们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当下生活就已足够,甚至未来的无尽展开都不是合法的思虑对象。所谓活在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但我们却总还是热衷于阅读传记。这当然首先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在根本上也是为了习得经验。因为个体的经验总是有限的,而前人那繁复混杂的生命经验也使得我们有可能超越个体的束缚而去体验更为庞大的生命洪流。同时,在这样的阅读之中也混杂着多种多样的情感与目的:欲望、崇拜、反省以及隐匿着的自恋。

我们阅读传记是为了习得成功。似乎成功的经验可以通过复述一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事件与应对行为而被复制。这就是商业人物传记的价值。我们阅读传记是为了习得机心与手腕。似乎波谲云诡的时代事变的参与者总是能为我们留下许多可以被借鉴的智慧与教训。这就是政治家传记的价值。我们阅读传记是为了习得典范。而典范正如希腊人所说的“德性”一般,可以让我们看清楚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一般名人传记的价值。总之,我们阅读传记是为了获取人生经验,习得世间智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哲学家的传记呢?只要足够诚实,我们就会承认,“哲学有什么用”这样的话题,总是让我们困惑不已。毕竟,在世俗的意义上,哲学家从来都不是成功的。而且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如果不是绝大部分的话)的人生并不足以成为世人的典范。人们可能会希望自己或孩子成为乔布斯、奥巴马、梅西,甚至成为天下人,但似乎很少有人希望他们成为柏拉图、康德、维特根斯坦。哲学家的生平与他们的思想一样,对公众而言或多或少是一个不解之谜。毕竟,哲学家总是与他们的同时代人,甚至与整个时代格格不入。作为“爱智慧”的人,他们却往往缺乏世间智慧;作为追求天上永恒事物的人,他们却每每失足掉入地上的泥坑之中;作为真理的探求者,他们的话反倒是如同女巫西比尔一般叫人半懂不懂。简单地来说,他们是一群怪人。因此,阅读哲学家传记似乎仅仅是满足我们对怪人的窥视欲,满足了我们总是有些过剩的好奇心。完全可以想见,哲学家传记构成了一个动物园,以便世人能够通过休息日的短暂游览去见识世界有多奇妙,人生有多复杂。

也许,哲学家的传记对专业研究者来说是有用的。所谓知人论世,所谓在时代之中的思想,所谓在生命之中显现出来的思想的草蛇灰线,这些对专业研究者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启发意义的。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总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纠缠在一起。只有通过了解他的生平与他的时代,我们才能把握住他思想的整体样貌与真实意图,从而在理解之同情中逼近他所思考的那些玄妙的问题。以上这两句话总是正确的,但这只是哲学史意义上的正确,而非哲学意义上的正确。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将上文中的“哲学家”替换为“政治家”、“思想家”甚或 “艺术家”而不发生任何理解上的困难或矛盾。但哲学问题却是超越的。它不仅超越于时代的纷扰,而且超越于个人生命的偶然。它的确源自于时代与生命,但它本身并不以此作为自身的根据。哲学问题的根据仅仅奠基于人类理性自身之中。因此,专业研究者对哲学家的生平其实并不感兴趣。“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专业研究者关注的仅仅只是工作罢了。因为有这些工作,他们才得以获得他们自己的工作。或许我们可以重复钱锺书先生所说的那句俏皮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关键词: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