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唯书与美食不可辜负:冬日里那些温暖的美食图书(1)

2016-01-05 09:07:58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蒋楚婷

自从“唯××与××不可辜负”成为一个句式后,往里填充的词汇有很多,但最常见的莫过于“书”、“爱”,以及“美食”了,也许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精神和物质的共同需求,所以也最为人所津津乐道。也因此,关于爱情和美食的图书源源不断地产出,让我们的眼睛、味蕾和心灵接受滋养,获得满足。

历史:味道的历史折射出文明进程

《食物:味道的历史》[美]保罗·弗里德曼主编 黄舒琪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食物:味道的历史》[美]保罗·弗里德曼主编 黄舒琪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近期出版的美食类图书中,《食物:味道的历史》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一本。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精美且迷人的插图让人对它爱不释手,而雄心勃勃的主题、妙趣横生的编排则更能让目光停留。它漫游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尝试挖掘食物的浪漫吸引力之所在。正如该书主编保罗·弗里德曼在“导言”中所说:“在寻常百姓的社会史中,卡路里的摄入、饥荒的威胁及城市中心食物的供应,最能让我们体会到工业革命之前生命的脆弱与艰难。从最基本的意义而言,食物的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罗·弗里德曼搜集了法、德、比、美、英等国历史学家关于“食物的历史”的散文,对诸如“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吃肉和甜食?”“为什么十九世纪欧洲人放弃了自古罗马时代以来就开始喜欢的香料?”“咖啡和巧克力怎样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和国际贸易?”“复杂的阿拉伯食物的起源在哪儿?”“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餐厅于何时何地开始出现?”“我们今天的味道偏好又从何而来?”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精妙的解答。

而书中有专门一节谈到中国的美食,作者乔安娜·韦利·科恩,纽约大学教授,自1992年开始教授中国史。对于中国的美食,科恩教授无疑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开篇她就这样写道:“‘吃了吗?’这句最常用的问候语证明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食物和与食物有关的一切活动都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这些活动包括购买并准备食材、将食物端上桌并品尝,在全过程中还经常伴随着关于每一个细节的热烈讨论。”

之后,科恩教授论证了食物在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除了引用《道德经》,还考证出了谁是最早通过烹饪技术谋取官职的人:

烹饪常作为统治的喻体,不仅因为它与日常活动息息相关,而且包罗万象,更因为这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公元前四世纪,道家的早期经典——老子所著《道德经》就声称“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二者都离不开注意力与细心。烹饪技术确实是任命官员的重要考量标准。或许最早通过烹饪技术谋取官职的人是伊尹,他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是商汤的宰相。据传说,伊尹为弃儿,养父母教会他烹饪。他高超的技艺获得国王的青睐,第一次谒见商王时将宏大的管理哲学问题转化为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谱。伊尹将整个天地万物比作人们烹饪时的厨房,将恰当的治理比作优良的烹饪。烹饪中需要了解香料,并将其完美融合,在治理国家时也应了解人们的苦难与希望,满足他们的需求。

可见,一部味道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

小说:爱和食物,治愈创伤、救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