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政治的审美化:这就是“向死而生”的时刻(2)

2016-02-29 10:43:46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所收论文,涵括从思想史到社会史、从绘画到诗歌等艺术领域的广泛议题,其中由本辑两位编者撰写的核心论文则是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思想光谱,追寻着这场文化运动与整个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系。“总而言之,表现主义运动从时代中汲取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带着浓厚的时代批判内容,在表达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激情的同时,也不啻为一种理性批判,一种对现代性成就的批判。在较为特殊的意义上,表现主义成为德国保守主义革命的精神前哨。更广泛地说,作为审美现代性问题,德国表现主义运动在思想史上的精神遗产仍待发掘。”(第9页)该文的第一部分“尼采的诱惑:德国表现主义的精神构型及其作为现代性问题在思想史上的位置”勾画出德国表现主义运动作为现代性问题的精神光谱,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哈贝马斯如何回应尼采的现代性批判所提出的方案的探讨,两位作者认为这是从目前来看最重要的路向。的确,“正是哈贝马斯,进一步将德国表现主义与整个审美现代性问题关涉起来,从而为我们分析德国表现主义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思想史视野”(19页)。该书收入的哈贝马斯《“政治性”——政治神学可疑遗产的理性意义》是一篇重要的思想文献,哈贝马斯提醒重新思考具有宗教内涵的“政治性”概念及其理性意义,继而批判了卡尔·施米特的“政治性概念”的极权主义实质,也通过与约翰·罗尔斯的辩论而分析了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的政治性概念与“理性的公用”的关系。最后,他强调推进民主体制的进程是一个学习过程,指出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应该进一步穷尽宪法原则的规范性实质;而在全球层面坚持人权的普遍性意义,并且有必要为多文化的世界社会构想一个立宪框架(281页)。

回到“浪漫主义之后,近代德国如何走向了纳粹?”这个核心议题。两位编者对表现主义运动中的著名诗人、后来成为纳粹政权支持者的戈特弗里德·本恩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揭示了德国表现主义运动向保守主义思想和纳粹极权主义蜕变的思想逻辑和内在理路。对西方启蒙理性主义的彻底否定,对国家威权主义美学和德意志虚无主义的认同,对“西方没落”的时代病理的诊断,以及对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的否定,所有这些都是促成本恩投入纳粹怀抱的思想根源。汉斯·齐默尔曼的《政治的审美化:戈特弗里德·本恩》指出,本恩和海德格尔一样,都是被纳粹作为掌握政权的招牌,而他们对希特勒的支持是其思想的发展后果;他们都希望对权力产生影响,甚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海德格尔希望能成为第三帝国的首席哲学家,而本恩似乎想成为当时的普鲁士艺术科学院诗歌艺术系的主任。不过,他们最终都看错了。当纳粹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就不再需要这些不太值得信任的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198-199页)。作者认为非常重要的是,所有像本恩这样为极权而辩护的人都希望将普通人的生活层面的幸福全部夺走,转变为纳粹党所命令的教条——禁欲、缄默、顺从、工作、奋斗。但是这些人其实非常了解“举着一杯好葡萄酒晃动的生活是好的”(200页)。最后我们可以说,那些匍匐在权力背影下的纳粹文人不管如何顾盼自得,其实都是“向生而死”,也就是“生”在死之中。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