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台北“扫叶人”傅月庵:做书如扫叶,叶叶起清风(1)

2016-10-18 14:10:56  新周刊    参与评论()人

傅月庵2014年在台北成立了“扫叶工房”,按照“小农方式”做出版。这种方式来源于诗人周梦蝶的“慢”:“周公的慢,并非行动迟缓、年纪大了不灵活那种,而是缓和绵密,像打太极拳,一点一点移动着。”

傅月庵

台北像个大脸盆,四面环山,淡水河贯穿而过。河左岸是新北市,发展慢些;右岸的台北城伴河而起,由西而东而北而南,不停向外扩展,直到山边。向往着台南生活的傅月庵,却一直居住在台北这座城市。在这里,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总编辑、茉莉二手书店执行总监,到现在的扫叶工房主持人,傅月庵度过了他二十多年编辑出版的职人生活。在台湾出版业,纸本阅读是受到“数字阅读”冲击的重灾区。台湾书籍销售总额从2010年的367.5亿元新台币锐减到2015年的190.4亿元新台币。传统出版人面对来势汹汹的“数字阅读”,还在苦苦寻找对策。

一个编辑如果不想被数字阅读时代淘汰,就必须做出能够流传于世的书。

傅月庵说:“这是古登堡以来这个行业千年一遇的大变革,一个编辑如果不想被数字阅读时代淘汰,就必须做出能够流传于世的书。这样的书必须是精美的,像艺术品一样值得爱书之人收藏一辈子。”傅月庵在2014年成立了“扫叶工房”。这个编辑工作室只有他和“智囊”沈云骢加上一个兼职的帮手。

扫叶工房成立时,傅月庵决定以“小农出版”的方式做书:一、匠人独作,自己选作者,自己编辑,自己贩卖;二、一次一收,只印刷一版,卖完即止;三、产地直销,不进入行销通路,不打折扣,没有广告。一年半的春耕秋收,扫叶工房仅收割了两次:雷骧的散文集《人间自若》并画集《画人之眼》、周梦蝶的诗集《梦蝶草》。

两百年前狄德罗就说过,做书本身是一种冒险。做十本书,成功的往往仅有一本,会赚大钱;有四本会长时段持续地卖,可能不亏不赚;另外五本完全可能亏钱。傅月庵明白这个事实,却仍要大胆一试。他将二手书店经营珍本藏书的经验运用于新书:限量一版一印,“印后绝版”。《人间自若》每套编号并附雷骧版画作品典藏卡,《梦蝶草》中的卷轴《梦蝶墨》不是简单复印,最末几款章各有它们与周公的渊源,由傅月庵与同事亲手印上。

“随机出货,随缘有得,每个人拿到的都不太一样。”这样的编辑工作对于他而言,更像日本匠人的工作,做书是一门匠人手艺,蕴含着文化传承、技艺跟自负。傅月庵形容说:“编辑如扫叶,扫完一页,还有一页;扫完一本,又来一本。日日是好日,叶叶起清风。”

扫叶工房出版的第一本书——雷骧作品集《人间自若》,傅月庵就花了足足半年时间编制,他重读雷骧之前出版的35本书,约300万字,选出约30万字编成《人间自若》两册,分“春明、夏影、秋光、冬晴”四章,不以年代排序,也打破小说、散文分类。新书上市后仅开放网络订购,限量发行,“印后绝版”,从做书到卖书都一反潮流。“倒行逆施,我一直都在倒行逆施。”这是傅月庵在扫叶工房成立之初就已定下来的。

“但知奉众,不可忧贫;若无有限之心,自有无限之福。”扫叶的第一日,傅月庵就把道元禅师的话发在了他的Facebook上,“而今而后,遵此以行”。从一开始,傅月庵就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儿,需要极大的耐心,精雕细琢才能做出好作品。上世纪法国出版界大佬加斯东·伽利玛在四十年成功的出版生涯之后,仍然说:“我们永远无法预知一本书的命运。”在傅月庵看来,“日日扫叶得清凉,却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梦想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