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沙龙 > 专讯 > 正文

中外嘉宾谈年俗:节庆世俗化严重 但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继续传承(2)

2016-01-25 14:58:37  中华网文化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蒋好书

蒋好书

蒋好书:节庆世俗化严重

乡村建设公益组织发起人蒋好书称,自己做了十几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去了很多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节庆是文化的象征,节庆一般都起源于信仰体系,并夹杂着大量的禁忌或者紧张,在这个紧张之后的释放,然后体现的狂欢,体现社会组织的一次训练,通过节庆可以表现出这个社会组织里面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其实这是很好的归训的过程。蒋好书说确实是过了20世纪之后整个世界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基本上全世界都存在所有节庆世俗化的倾向,整个的信仰体系实际上在发生变化,但同时在真正的传承过程当中,不同文化的节气元素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实现混搭。我们要分析起来肯定是特别沉重的压力、特别大的环节越来越少,但是特别轻松的特别喜庆、特别欢乐的东西反倒越来越多,然后人们又往上增加了很多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

很多人肯定会抱怨我们不能向以前那样去体验节庆的快乐了,蒋好书说是因为以前的节庆首先要有个压抑才有快乐,我们现在都没有压抑了。

在以前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所以到过年有好吃的很开心,这是有一个对比。而当代的社会不存在有压力到放松的对比,也不存在从饥饿到吃饱的对比,所以这种意义上的快乐感肯定会降低,但是却增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蒋好书说,我们可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过年,比如说我在网上也看到过有人用英文来写对联,马博勇老师曾经也转发过一个,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在用玩的心态来对待年俗。但专家的意见可能不一样,有的反对、有的支持。

蒋好书说,以前的节庆会有社区活动,比如大家一起玩龙。其实人都有社区活动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的高楼大厦和网络反而把人给原则化了,你想出去招呼一个活动挺费劲的,你又不像以前那样非去不可,现在还得找个茬出去约别人,过节其实还是大家要约起来。蒋好书称,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每个地儿都有约起来一起干的事,有的地方泼水,有的地方玩龙,有的地方唱戏,各种各样的玩法,现在我们恰恰到了城市里面了,甚至说回乡过节的农民工大家都很孤独。因为我们没有在一起玩的冲动和机制了。

王封臣

王封臣

王封臣:中国古代节日吉祥热闹并不逊色于洋节

过去过年中国人都有一个敬畏心理,我们敬畏神鬼、敬畏祖先,我们过去的祖先叫鬼。我们初一上贡的时候,神仙可以上三碗饺子,祖先上四碗,灶王爷上一碗。王封臣说,我们的祖先告诫我们中国人要有一个敬畏心理,你要敬畏所得的粮食、所得的财物,这样你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当代人欠缺的。我们现在人的思想开放了,导致我们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无知者无畏,然后导致狂视比较多。

作为中国年俗研究人,王封臣为我们分享了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他表示过去有一个过年歌表示新年的每一天都会有事干,不过可能各地都不一样,但都大同小异。

23灶挂毡、24扫房子、25磨豆腐(磨豆腐它是福)、26去割肉、27杀只鸡、28把面发,要蒸馒头了,这个馒头要吃到二月二。29打烧酒,年三十儿就是除夕,大年初一倔着屁股乱作揖,见谁都得作揖,过去我们不叫春节,过节了,为什么叫过节?比如不管这一年跟哪个朋友有点小矛盾,我们到这个时候这些小过节就过去了,所以见谁都要说拜年话。现在俗语也是说见谁说好话,老说拜年话,到那一天就说拜年话,从初一开始可以一直说到十五、十六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