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0年未解之谜 秦皇陵兵马俑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 如果把兵马俑和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马俑在艺术方面的精美,兵马俑胜在“奇”上。它究竟是怎样的奇法?兵马俑博物馆老馆长袁仲一先生曾经说过,“为什么说兵马俑是个奇迹?我总结出了三个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马一样大小,过去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马俑真人一样大小,在感官上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感官上发生一定变化,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力量和艺术上的崇高感。兵马俑1、2、3号坑出土的秦俑达到8000多件,仅1号坑就有6000多件,大气磅礴,邓小平当年看到后一直感叹‘不得了,不得了 ’。 记者了解到,从兵马俑发现开始,袁馆长就一直没离开过这个地方,别看挖出来的文物有8000多件。可他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得很具体。他介绍说:“兵马俑都是一个个雕出来的,不是用模子做出来的,雕塑的人很多。据我初步统计,发掘和修复过程中,发现制作者的名字有87个,这些人都是老师傅了,下面还有一些徒弟,我推算一下,一个老师傅带着10个徒弟,就是870个人。我估计有上千人参加了这个工作,在中外雕塑艺术史上这都....... [详文] |
|
【 未解之迷:2000年前兵马俑因何酷似今人 】 ?袁仲一先生1963年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现任该馆名誉馆长、秦俑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对兵马俑的研究十分深入,著有《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等多部学术著作。 袁仲一介绍,“这八种面相基本涵盖了中华儿女,特别是男性的脸部特征。这些能工巧匠很聪明,好像还懂解剖学,什么样的脸型都配不同特征的五官。比如‘由’字型,由于面颊和下巴肌肉丰腴,五官就显得稍微小一些。眉毛细细的,小眼睛还眯着,鼻子和嘴都凹陷在丰满的肌肉之中。这种兵马俑造型充分反映了作者观察生活深入细致的能力。” “可以说,兵马俑是伟大的造型艺术,它成功地找到了中国人脸型的特征,即便是今天,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美学价值。” 他介绍,这是因为,秦俑的面容之所以找不出两个完全雷同的面貌,因为它不是模制,而是以模做出人头的大型,然后再一个两个地进行细致雕刻。在雕刻俑的五官、发型、胡须等时,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各个 ....... [详文] |
|
|
|
【 兵马俑之谜:俑坑中为什么都是过时的劣等兵器 】 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说:"楚韩两国铁兵器的锋利是非常著名的,到战国的后期,燕国也已经采用渗碳制钢技术,再把渗碳钢片对折锻打,制成兵器。把'块炼铁'放在木炭中长时间加热,使表面渗碳,经过锻打,制成兵器或工具,接着用淬火、正火等热处理方法,改进钢材的性能。"《列子·汤问》说:"炼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这种钢铁兵器,锋利无比,上等的钢刀、利剑,也传到秦国,深得秦王的喜爱。在古代,兵器的互通交流,是很正常的事。《孔丛子·陈士义》中就有"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切玉,如割木,秦贪而多求,求欲无厌"的记载。 秦国和秦代,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统一之前只能称"秦王",统一之后才能称"秦皇"或"秦帝"。朝代变了,物质没有消失,技术也没有退化。硬说秦代没有铁制兵器,那么张文立先生所说的比秦国先进了"一二百年"的诸侯六国原来的铁制兵器,难道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其实,秦始皇的时期,拥有全国的冶铁资源和冶铁技术,加上从战场上缴获的各种战利品,致使秦王朝有用不完的铁制兵器。说秦代铁兵器堆积如山 ....... [详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