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些模式,解决的主要还是各个书店的“个性”问题,但对他们来说,其实还有成本、渠道等方面的“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也许小书店抱团会是不错的途径。
潘燕生曾做过一个调研,他们发现,北京市大大小小的实体书店有4000多家,而广东全省才3000多家,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相比是不匹配的,说明还有相当的上升空间。
潘燕生同时也是深圳市书店行业协会筹备组组长。据他介绍,今年8月他们得到了深圳市民政局同意筹备成立深圳市书店行业协会的批复,这标志着当地民营书店正式组团成军,共同面对互联网冲击、盗版书猖獗等困境。
方凯医学书店的负责人顾秀琴也认为,小书店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她说:“其实我们小书店应该抱团,我们各自的资源都有限,很难与大书店抗衡。但每个书店都有各自的强项,我们小书店可以互相帮衬。”
友谊书城的龚县流评价说:“文创、活动都是皮囊,书店真正要做还是创新和发展。书店协会如果能够成立,大家在一起能做的就太多了,比如一起找出版社谈价格、一起降低物流环节成本,在团结中汲取发展的力量。”
覔书店是友谊书城旗下的一个书店品牌,从2014年10月诞生至今,覔书店除了在深圳开店,在东莞也开了3家分店。在被问及东莞书店是否有成立行业协会的可能时,龚县流回应说:“东莞小书店目前还没有抱团趋势,可能是还没有组织,意识上尚未觉醒。如要更好地发展,可以推荐有影响力的书店组织成立协会,政府支持,行业发声,假以时日,才有形成趋势的基础。”
本地
东莞“慢阅读”氛围有待营造
梁二平说,本届小书店论坛之所以选择在东莞举行,就是为了把两城民营书店走过的路,做一次交流和借鉴。他说深圳在城市中心的位置建一个书店,把中轴线让给了文化。同时,还有读书月、阅读联合会、阅读立法等,这座城市既有资金、也有政策支持阅读和书店,这也是深圳的一个优势。
在梁二平看来,东莞是直筒子市(对未设市辖区的地级市的俗称),其行政区划很特别,小书店的生存空间反而特别好,建设好小书店,能凝聚这座城市的文化气场。“小书店把城市灯火点亮,如何把灯火点亮?这是创意的事情,设计一些活动,让小书店相互能联动。比如5个小书店分头讨论,一本电影书和电影的关系。”
莞深两地小书店的处境也有点不同,潘燕生说:“东莞和深圳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东莞夹在广州和深圳之间,原来广州、深圳都有图书批发市场,但东莞没有。”一般的小书店进书都要通过批发市场,所以东莞的这些小书店做得比深圳更难一点。
但东莞也是有其优势的,龚县流认为,在东莞经营书店,最大的优势是东莞经济发达,购买力很大;与深圳一衣带水,受深圳的影响也比较大,市场潜力不小。
然而,东莞人的图书消费习惯也不是很利于实体书店的发展。龚县流说:“据统计,2015年东莞的网购图书额在全国城市中排名靠前,这说明东莞市民的消费习惯和阅读习惯不利于实体书店的发展。同时,东莞是个制造城市,很多购买倾向于实用性强的技能工具书,‘慢阅读’的氛围有待营造。”
大美书店的代表刘健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他说:“东莞人阅读习惯分散,休闲阅读时间碎片化电子化,终身学习的氛围亟待营造。”
东莞要营造这一氛围仍任重而道远,但已经有不少前行者在这条路上努力探索。不久前,文化周末大讲坛获评“书香岭南”全民阅读“优秀阅读项目”,文化周末工程办负责人曾理在论坛上表示,文化周末大讲坛邀请了许多名人大家前来,也是希望点燃市民阅读的热情,培养本土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