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中国梦——闫东访谈录(5)

2016-12-01 10:05:28    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对于搬演的占比,最初中英双方有分歧,我力求说服他们接受。我认为搬演部分应确定为20%而不是50%,因为故事应在深层次进行表达,表面不需要那么坚硬张扬,儒家文化推崇的就是如此。需要一定比例的搬演再现,是因为得让观众对孔子的形象和状态有基本的了解,孔子的出身、家族、成长、游学、周游列国等,包括几个春秋大战争的场面资料都是搬演的。有了这些再现内容,观众会加深对孔子历史情境的认识,否则年轻观众很难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感。我少用大的特写,尽量制造氛围来讲述。纪录片人要提高自己讲述故事的能力,纪录片已经向经典历史电影迈进。这些他们也慢慢接受了。

中国纪录片,如何国际化

——“名片”也好,“相册”也罢,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需要国际视野,进行国际化表达。尊重西方观众的特殊习惯,尊重和配合西方影视制作团队的理念和方法。

记者:据我了解,中国有不少优秀的纪录片放到西方国家播出时,都被重新剪辑包装,结构性的改编让中国纪录片人很伤心。这两部片子在海外市场播出能够做到原汁原味、一刀不剪,请问您有什么诀窍?

闫东:首先,我们尊重西方观众的特殊习惯。第二,我们尊重和配合西方影视制作团队的理念和方法。第三,我们与西方同行的合作在片子的开端,在选题策划阶段就已经开始了。闭门造车,拍好成片后再去找市场,这种方法是不行的。

记者:您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获得了许多奖项,在业内形成了品牌而广为传播,有些已列入学校的教材。《旗帜》《大鲁艺》《国脉》《百年小平》等多部影响力和传播力俱佳的重头作品,皆出自于您手呢。

闫东:有两部片子在这里要提及一下:一个是2013年的《国脉》(3D电影电视版)获第五届美国科学与艺术卢米艾大奖,一个是2014年的《1937南京记忆》,在第25届法国阳光纪录片节上,赢得了唯一的历史提案预售大奖。这两部片子,在我的作品中都是近年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作品。

记者:都说纪录片是“国家名片”、是“国家相册”,您怎么看?

闫东:是“名片”也好,是“相册”也好,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它都是国际化的,需要应用国际视野,国际化表达,你的“名片”不是给自己看的,你的“相册”也不是仅仅给家里人看的。你要拿给亲人看,拿给朋友看,包括海外的亲人与朋友。

记者: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2016年推荐优秀纪录片目录》,您的片子《孔子》和《改变世界的战争》均榜上有名。您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闫东: 接下来我的创作很紧张,一是和老朋友澳大利亚野熊公司将在明年完成《长征》100分钟的国际版;二是正准备与美国探索公司等合作完成100分钟的纪录片《港珠澳大桥》。用国际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国外观众喜欢中国故事,理解和接受东方文明中优秀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两部片子在海外取得成功,使我们更有信心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的纪录片大国、纪录片强国。这就是我的梦,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中国梦。

首页上页...2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