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建设开展 为1.2亿学生提供诵读范本

2016-12-02 12:59:22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央广网北京12月2日消息(记者沈静文 马文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说话之道,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说话”从来是件大事。如果说,交流的技巧可以后天养成,发音的习惯则往往带着一个人最真实的成长烙印。说“倒鸭子”的辽宁大叔和“蓝瘦香菇”的广西小伙儿,想必都在童年错失过一堂标准普通话的教学课。

签约仪式现场(央广网记者 韩靖 摄)

昨天(12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签署合作备忘录,全面展开“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建设。未来伴随语文课本一起发放的,还有来自国家电台的著名播音艺术家录制的示范朗读。全国1.2亿中小学生和900万教师将由此得到“正确诵读”和“正确说话”的范本。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肖玉正在录制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春》。和这篇课文一样,今后,有8套教材的3000余篇课文将被纳入“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用标准普通话进行示范朗读。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杜占元评价,这是课文由“入眼”到“入耳”、“入心”的关键一步。“就像你看乐谱和听音乐会。你可以自己看乐谱,还得会看,看得懂,跟听音乐会是不一样的效果。”

“到达雅典的时候,他已经精疲力尽了……”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机房,专业话筒、巨大的黑色调音台、高低错落的按键和推子,保存下播音员们对教科书“教科书式”的诵读。而经过随后的录制机房,语音之美以外,还有音响之美。

要学会创造美、懂得美,首先要接触美、感受美。“诵读库”中的声音或活泼或沉稳,或亲切、自然,或优美、知性,声音背后的老中青三代播音员、主持人,不仅专业功底扎实,而且经常在基层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地推广“最标准”的普通话。天赋异禀者是“金嗓子”,生活淬炼才造成一座座“金话筒”。

是的,如果课文是乐谱,这声声朗读就是一场音乐会的组成。涉世不深的孩子们不仅得以从更生动的角度观察同样的课文,在简单的音节之外,获取的更是演出者对生命的理解。

数据显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已经超过70%,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和东部差距达20个百分点,大城市普及率超过90%,但很多农村和民族地区只有40%左右,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甚至不到2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与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杜占元会谈(央广网记者 仇剑梅 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阎晓明表示,通过“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项目建设,为全国1.2亿中小学生、900万教师提供语文课文标准的普通话诵读示范,协助实现“十三五”期间全国普通话基本普及的目标,国家电台责无旁贷。

阎晓明说:“我们每个人都跟教育有关系。现在大家讲汉语的纯洁性,语音也应该是‘纯洁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小学的语音教育从国家的立意来说是文化的传承,普通话的文化传承。我们能提供的,就是我们的技术设备、著名播音艺术家,全力以赴,争取成为课本的一个标志。”

根据国家语委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诵读库”制作工作。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表示,希望通过课文的录制,让中小学生学会正确朗读、进而学会正确说话。

方明说:“现存的一些问题,包括语文老师普通话可能不是很标准。我们用这样一种做法告诉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你是这样讲的,但朗读课文时应该这样去读。用这样的标准语言读课文,说话也要用标准语言。”

事实上,相比规范朗读课文,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是一个更大的课题,以“课文”之小影响“说话”之大,正是项目的立意。杜占元坦言,对于语言文字主管部门,“说话”的规范是工作难点之一。“随着网络和媒体的普及,语言变化确实越来越大,新的词语不断出来,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新词汇的语言规范问题很难,短期之内有时还弄不准,很难形成共识。”

而对代表语音表达的最权威媒体,“形成规范”更是一种责任。阎晓明台长说:“中国的语音标准和风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应该有个定位。我们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能不能努力在一个国家或时代的声音标识方面,做一点努力、做一点探索,这是我们老播音员、艺术家们共同的想法。”

在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路上,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为全民语音素养的提高打下细密扎实的基础。杜占元说,随着“智能科技”越来越趋向语音技术,双方的进步可期、合作可期。

杜占元说:“现在的智能都是靠键盘、非语音输入,今后的智能肯定是语音输入,因为人交际最方便的是语言,智能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人机交流的界面逐渐向语音发展,这是大趋势。所以我们现在组织很多研究,包括把自然科学跟语言文字的科学一起结合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