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久违的“中国的话剧”。一个关照着中国的历史和当下,也关心照顾着观众的作品。一个留存着中国艺术精神,也迸发出当代剧场审美的作品。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和过去的作品,但它的语言方式是现代的,它的精神世界,和今天的中国直接勾连。
很多人的感动来自于作品中那种对中国命运的直面,对家国情怀的直抒。一种忧患却又理想主义的光芒,宏大且绵远的气韵。
田沁鑫说:“晚清这段历史,波诡云谲,影响了整个中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回望这段历史,可以看如何变革,看志士仁人,看社会精英,看一个国家级的困局中更多的侧面。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
在一众形形色色的人物中,谭嗣同成为全剧最为光彩夺目的人物。他身上那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和精神力量,收获了许多观众的眼泪和心跳。“看明月天山外,苍茫云海间。风景不殊,山河尤是,人民小康。”每每演讲至此处,全场寂然。
也有很多人的感动来自于剧中洋洋洒洒、文采飞扬的中国文字。这部剧让很多观众感慨,这才是真正的“话剧”。
剧中演员的表演和台词功力,是成就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如此海量多变的台词,在他们口中交响出巨大的音韵之美和鼓点节奏,呈现出一种多声部的丰富表达。其间所蕴含的中国语言的美感和力量,成为这部剧作美学的重要组成。
当然,《北京法源寺》并非人人都能接受的那种戏。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演剧形式,这部剧都表现出一种“极端的复杂性”。
田沁鑫对此解释道:“我觉得中国人是复杂的,我们总以单纯的一面示人,但其实我们这个民族的根性就比较复杂,我们既快乐,也忧伤,既挣扎,又纠结。观众通过观看我讲述的中国故事,如果能对历史和人性的复杂性产生点认识,那么《北京法源寺》的探索就不算失败。”
录入编辑: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