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赵孟坚的《水仙图卷》,此类画水仙长卷存世有数本,学界尚存歧见,然多可见其运笔细致、构图繁复之共通特色,在叶片周围皆以细线勾勒轮廓,再于叶脉两侧烘染墨色。水仙花的画法也能见到延续墨梅技法,藉晕染表现花朵的多样姿态。此类水墨花卉技法,可视为南宋墨戏的新成就。以视觉效果而言,赵孟坚更强调画面上水墨的运用表现,展现丰富的变化型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坚的《水仙图卷》局部
明代水仙画:淋漓洒脱的写意
明代是中国花鸟画的变革期,笔墨开始趋向于简洁清润,墨色也开始淋漓洒脱,更加写意,带有一种即兴写生创作的韵味。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的陈淳被誉为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的创始人,在花鸟画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年时的陈淳画风由之前的工整秀丽逐渐转变为疏简奔放。《水仙图》就是这种转变的代表,陈淳笔下淡墨双勾的水仙有着清雅之态,花蕊以重墨点染,叶片直直地上扬,一改之前水仙的柔媚,很有气势。并有五言诗“环佩飘然至,群推洛浦仙,微尘真不染,幽韵自生怜”。此外,《水仙图》也综合运用了诗书画的结合和水墨写意的技法。
陈淳《水仙图》
明代陈洪绶虽少时师承蓝瑛,在水仙这一题材风格上则推崇赵孟坚,但在其三十岁左右所绘的《水仙灵石图》中,已有鲜明的陈氏风格。图中一立石崛起,其后有水仙一株,石边野草数丛。水仙与立石高度相近,挺立高大,不似别家水仙低矮丛生的姿态。水仙造型忠实于自然,花朵盛开者饱满,未开者浑圆,枯叶部分色彩过渡自然。此幅《水仙灵石图》题诗曰:“此华韵清冷,开与梅花俱。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上款“十八叔”,署名“洪绶”。
陈洪绶《水仙灵石图》
原标题:青出于浙 翠染世界 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三伏之中,暑气弥生,恰适合品赏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其青翠釉色能给人送上阵阵清凉。 龙泉窑是中国著名瓷窑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