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水运的兴盛造就了汉口码头的繁荣,也将南腔北调的地方戏曲带到此处,武汉成为享誉全国的“戏曲大码头”。近年来,借助各具特色的节会展演、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武汉的戏曲演出火热起来,名作名角频出,“戏曲大码头”再现繁荣盛景。
当日,故宫博物院与上海昆剧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剧目复排等多角度、多层次合作方式来“复活”宫廷演剧。根据双方计划,上海昆剧团将推出从清宫戏藏本中精选的“月令承应戏”、经典名著之“三国”“水浒”“西游”系列,以及昆剧《金雀记》等。其中,“月令承应戏”又称节令承应戏。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从昨晚开始,备受期待的上海昆剧团55出全本《牡丹亭》,作为文旅部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剧目,在中央歌剧院舞台上连演三天,呈现汤显祖原著精髓,复原昆曲雅韵。
清明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更兼雨水充沛,正是农民耕种的好时节。故而民谚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套《御制耕织全图》,是康熙年间焦秉贞奉诏以南宋楼璹《耕织图》为底稿绘制而成。这套图的前三幅依次为“浸种”“耕”和“耙耨”。根据“耕”中抄录的楼璹诗句“东皋一犁雨,布谷初催耕”,可以清楚知道,作品反映的正是清明谷雨时节的农事活动。
敦煌莫高窟开凿距今已过去1650余年,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层崖壁上,保存有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时期到14世纪的元代持续开凿的石窟735个,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群。近年来,随着对敦煌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开始关注敦煌,从事工笔重彩画创作的画家及艺术院校的师生也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从千年画壁中汲取养分,获得灵感。人们不禁要问:敦煌壁画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特别是对于当代工笔重彩画创作,其意义和价值有哪些体现?
北京、广州、深圳、武汉……岁末年初,国内多个城市接连举办大型双年展,为广大市民奉上一道道艺术盛宴。从1992年起步至今,国内双年展历经30余年发展,迎来快速增长,实现“破圈”传播。各大城市立足文化建设,谋求差异化定位,不断探索新的策展理念和运营模式。如何办出本土特色、扩大国际影响?如何助推艺术创新、赋能城市发展?美术工作者携手各方,通过双年展这个国际展览平台,回答时代赋予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