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留住乡愁:老街记忆

保存图片 2018-01-04 13:25:48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老街记忆

刘文清

老街究竟老到什么程度,

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

只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我在县城上学时,老街就伫立在那里。

这是一条幽远而漫长的老街,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两边铺面林立,人声鼎沸。

当年,我总是跟着父亲挑着自家种的农副产品到南门街的市场上叫卖,再换回生产、生活用品或是学费。交易完成了,父亲去买自家需要的东西,就让我站在街道的屋檐下看守箩筐等物什。

等父亲折回来,再带上我去街上的饭铺点几砣酿豆腐、一小盘血鸭,就着宁远红薯酒美美地吃上一餐。老街上饭铺的酒香、菜香,充溢着年少时的嗅觉、味觉,敢情是最香、最甜的了!

老街的住户吃着国家粮或商品粮,有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上班之余,就着居住的老街,摆上一张桌子、一条凳子,桌上放置些日常用品,就成了一个摊位。

住房宽敞一点儿的人家,就在自家房屋上开一个窗口,支出一个木架,因陋就简,生意便在吆喝声中做开了。不要租门面,不要支付工钱,想收摊就收摊,真是自由安逸得很。在计划经济或是“转轨”时期,这样的生活状态曾羡煞好多人。

每天清早,我摸黑从家里赶到路口的饭铺,花上两毛钱吃一碗热乎乎的光头粉,或是摸出八分钱买个肉包子,沿着老街边走边吃就到了学校。

青石板铺成的路高低起伏,曲折蜿蜒,像一条乌鞘蛇见首不见尾。在少年的眼里,老街是如此漫长,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走在老街上,下点小雨最好。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泛出蓝青色的光泽,令人联想起戴望舒笔下的小巷,仿佛正有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向你款款走来。

时隔30年后,我再次走近老街,感受它的前世今生。

记忆中的老街有了明显变化,水泥预制板铺就的路面取代了昔日的青石板,老房子日益被新房子占领,古不古、洋不洋地错落在街道两旁,犹如一个穿着花哨连衣裙的上了年岁的女子。

在老街的弄堂里,有限的土地被利用到极致,新建的房子占据着本就不宽的过道,一间紧挨一间,拥挤得几乎令人透不过气来。

不少人家仍是旧时模样,30年前的时光似乎在这里停滞不前。只是临街的门面店铺锐减,仅存的少数几家也是生意凋零、无人问津,坐摊的人在暖暖的太阳下自顾瞌睡着。倒是随处可见的麻将馆、纸牌室,聚集了旺盛的人气,热闹喧嚣得很。

看来,历经风雨淘洗、时光雕刻,老街真的老了——老去的不只是容颜,还有思维与心态。30年前生活在老街的人们,曾经过着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纵使改革开放的大潮风雷激荡,老街上的人们依旧我行我素,顽固地守着这条老街,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老屋。

一朝醒来,竟然“不知秦汉,无论魏晋”。与新城区那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景象相比,老街犹如文学作品中年老色衰的妇人,遭遇冷落,被人遗忘。

我在老街踟蹰而行,此情此景令人唏嘘。眼下,城市已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随着新一轮旧城改造大潮的到来,真心希望老街能够借此契机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而老街人的思想观念也能在这场跨时代的改造中得到洗礼与升华。

刘文清,湖南宁远人,湖南省作协会员。先后有言论、小小说、散文、诗歌和摄影等作品在各类报刊发表。现为湖南省株洲市司法局副局长、株洲市律师协会党委书记。

统筹: 张 蕾

编辑: 叶乐峰

李云龙

朗诵: 邢根荣

制作: 周艺珣

孙小婷

关键词:乡愁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