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 > 传统技艺 > 正文

大理国段氏扎染流露自然原生态

保存图片 2016-08-31 15:08:30  文/张淅默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人
大理国段氏扎染流露自然原生态
上一张下一张
白族扎染博物馆内部一角
图集详情:

云南省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张绅便是博物馆中的一名管理人员,并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工作,他与馆长段树坤一起经营着这家扎染博物馆。

据张绅介绍,文献记载扎染始于先秦,但根据当时国内的考古挖掘得到的结论是在两汉时期出现的。当时考古队发掘扎染后得到的结论是,扎染可能起源于中原一代。到唐宋时期的时候,扎染从中原一代传到了云南大理,这里有两个发掘可以证明,一是依据南诏中心二年画卷(也叫南诏图传)的图状以及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到扎染的痕迹;另一个是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段氏在大理国时期就在管理扎染的发展,直到大理国灭亡,扎染才渐渐衰落。在宋代大理国的时候,有纹样的扎染是管理层才可以穿的,而老百姓穿的叫蓝染。

到大理国灭亡的时候,扎染才逐渐流向民间。段树坤是段氏扎染第18代传承人,中间有几代已经无史可查。扎染最兴盛的时期是明代至民国初年,这段时期就在云南大理周城。这段时期出现了大理红布、桐华布,还有各种式样的扎染,比如小蝴蝶的纹样,并开始逐渐穿在老百姓身上。比如有的人家生了一个小孩,为了辟邪就扎一个八卦经,背小孩出门的时候顶在头上,可以达到辟邪的功能,这种形式在民间比较普遍。从明代到民国这个时期,周城的扎染已经发展到二十多家,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经历了一段低谷。

上世纪70年代初,社会企业将扎染归结到一个企业里,当时这个企业经营了一段时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经营不太理想,于是段树坤便将家族的段氏璞真染法带到周城,用积累的资金建立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后来渐渐变成了现在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放了很多政策,并将扎染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且公布了一大批传承人。其中有一个是国家级的传承人叫张世绅,今年刚刚过世。另一个是省级传承人,是段树坤的妻子段银开,其余还有五六个市级传承人。

据张绅介绍,国家保护政策公布以后,他和段树坤夫妇做了很多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比如为了创办博物馆,他收集整理了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保留下来的比较传统的古式图样、色卡、扎染模板等。其中图样两千多、模板三千多,并且蓝染的色卡也保存了下来,最多的染色可以染到21次。

在传承上,他们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培养一些学校的学生,把民族文化带到学校里,还会定期组织培训班。张绅表示,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值得我们担忧的事情,扎染工人面临老龄化的问题,所以他们一直在加强传承、避免出现断代的问题。

扎染分为冷染和热染两种,热染传统称为草木灰染。扎染的染料包括红花、黄芪、桑葚子、板蓝根等中草药,一般采用热染的方法较多,因为热染可以加快染料的溶解速度。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中草药的成本很高,市场接受不了,比如板蓝根就非常贵,这是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板蓝根、植物染料等主要是野生的,由于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开始人工种植,板蓝根的种植要有相应的土地面积以及科学的种植方法,根据染料、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区分,比如在大理喜洲周城还推出了板蓝根茶,用以招待客人。扎染的时候,板蓝根也可以热染,很多游客来扎染博物馆体验扎染,就采用热染的方式,因为一般情况下板蓝根染的次数比较多,每染一遍都要氧化一下,程序比较繁琐、也比较耗时间,所以采用热染的方法,染完一次后,游客即刻就能带走自己体验的扎染产品。张绅称,无论冷染还是热染,他们都是采用原生态的植物。

现代技术发展了,工业生产都会采用化工染料,很多扎染也不例外。因为化工染料成本很低,张绅表示担忧,扎染为了适应市场怎么办?他表示,在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扎染的东西,卖方会称自己的产品是板蓝根染的,但实际上可能是化工染料。所以我们需要探讨一个问题是,如何将传统与科学技术发展有机的衔接起来,促进扎染的可持续发展。张绅表示,希望未来可以实现这个理想。

文/张淅默 由中华网文化频道独家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