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并不是海南人所特有的传统习俗,但是海南文化中的老爸茶文化却是任何地区的吃茶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海南地区的吃茶文化是一种生活的闲趣和情调,吃茶往往伴随着海南特有的悠闲的风情文化。
老爸茶,是海南海口市的特色茶文化,老爸老妈子们相聚在一起喝茶。是海口市的一道风景,一壶茶,一碟花生,或一二个面包,陈旧的桌凳,围着三两个打扮朴素的茶客,闲闲静静地“吃”着茶。但是由于海南独特的风情文化,海南的生活节奏很悠闲,老爸茶在很多地方都有,只是规模不是特别大。文昌人民也爱喝茶,也会在悠闲的某个下午到晚上开始简单的“老爸茶”聚会。
这里的茶是再普通不过的绿茶、红茶末,或是自制的菊花、茉莉花茶等等,要品茶就去茶艺馆。在这里,茶客们常常是边喝茶,边吃小吃,小吃品种多种多样,是吃小吃的最佳去处。小吃有蕃薯汤、绿豆浆、清补凉、鹌鹑蛋煮白木耳、木薯煎米果、“煎堆”、猪血杂拌等等,甜的,咸的,应有尽有,各有风味。
海口老爸茶店常常设于老城区小街巷中,没有什么装修,临街一间铺面,排个十张八张桌凳,搞掂。茶客往往是住在附近的闲情的中老年人,也有偶尔路过的,大多数彼此互相认识,不必预先预约,街头巷尾相逢,“走,吃茶去。”一句话,便往茶店里钻。茶店中,往往人头攒动,烟气缭绕,声浪汹汹。
服务员来回穿堂,忙个不停,给这个添茶水,为那个端小吃,不过,总是热情周到。即便是茶客就点一壶茶几毛钱的,从清早一直泡到下午黄昏后,依然是服务周到,实实在在,没有人对你下逐客令的。
民国时期编撰的《海南岛志》第127页中有如此描述:“海南不乏产茶之地,然居人多不嗜之,独多嗜酒。”而同一时期的《民国文昌县志》第63页也有类似描述:“土人有酒癖,无茶癖。”而在这些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中,也找不到出产茶叶的记录,可见当时海南本地消费茶叶,基本上是仰仗进口。《海南岛志》提供了民国十四年至民国十七年(1925年——1928年)进口茶数分别是687担、482担、717担、480担,基本上可以印证这样一个观点:至少在《海南岛志》成书之时,海南还没有老爸茶。
同时,《海南岛志》第135页还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海南人民习于航海,故侨居海外者多。……其所至之地,曼谷、新加坡、香港三埠最众,海防、爪哇及马来半岛次之,所营以旅馆、酒肆、茶室、制鞋、缝衣诸业为特夥……”这表明,老爸茶是西风东渐的舶来品。
老爸茶起源于西方,西方人喜欢喝点加上糖或者淡奶的红茶,配以西点。后来这些习惯传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香港等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地方,而在这些地方,当时聚集着许多从海南出外谋生的海南人,在回乡时也将这些生活习惯带回海南。
海南人把“喝”茶称为“吃”茶,除了受当地方言影响外,也许还因为进茶店时,茶毕竟是配角,主角是各种好吃的点心、粉面、甜品、地方小吃等。
茶店里的早餐可谓是丰富多样的,咸的有可以让你连汤带水、热乎乎地吃进去的万宁后安粉、文昌抱罗粉,也有拌得入味可口的海南粉、文昌腌粉;甜的有咖啡、奶茶,各式面包和糕点,甚至还有清补凉、地瓜汤、万宁粽子、煎饺子之类的,这些你都可以在老爸茶店里面一天换一样地吃,老爸茶店就像是大型制作坊,虽然空间简陋,却能做出多式多样的东西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需求。
可以说,小吃品种繁多的一间茶店,就像是一条小吃街一样丰富,难怪茶客们对茶店流连忘返。
早上和下午,都是老爸茶店里客人较多的时候,三四元钱一顿早餐,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样式让许多人都愿意将这里当作自己的早餐地点。住在文昌的张大爷和老伴说自己很少在家吃早餐,他们往往在老爸茶店里点上一两样,两个人花上四五元钱,就可以解决一顿丰富的早餐,而家里实在无法做出样式这么多的早餐款式。
夏日,一个松懒舒服的午觉之后,海南人喜欢吃点东西,在海南话里,这叫“吃日斗”,“吃日斗”大概是在三四点的时候,在农村的家里,这个“吃日斗”的习惯往往是简单吃一些中午吃剩的饭菜,而在一些有老爸茶店的乡镇或是城市,“吃日斗”的地点往往改在了茶店里,而这又类似于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所喜欢的“下午茶”。
西方人喜欢在午饭及下午工作休息的时间喝上一杯红茶,配以西点;或者是在悠闲的下午,几个亲朋好友坐在户外的铁艺桌子前,点上一杯茶,喝上一下午。而在海南,人们开始喜欢上这种带着点“泊来”性质而又悠闲的生活方式。与早上相比,下午来老爸茶店的人似乎坐在茶店里的时间会更长些。
因为经常会约上几个熟人朋友一起,趁着喝茶的时间,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社会趣闻甚至于一些自己“分析”的彩票信息,每人拿着长长一条的“奖纸”(写有已出彩票号码的纸)。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上好久。下午,在一些颇受欢迎的茶店,几乎很难找到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