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特区”开大遗址保护之先河
埃及金字塔、希腊古城、西安兵马俑……寻古探今,世界上诸多国家和城市,均以历史古迹而闻名。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重要史迹,尽管只是剩下断壁残垣,仍然具有永恒的魅力,对余杭来说,尤为如此。
然而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考古遗址,良渚遗址保护的最大难题并非防盗挖,而是遗址区内6.15万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围绕着“良渚遗址”,当地一任接一任政府,一代又一代人倾注了心血,在“发展权利”与“保护义务”中寻找平衡点。
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2001年由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为正区级行政单位。这种“文物特区”的模式,开国内大遗址保护之先河,使良渚遗址得以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和更高层级上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良渚遗址的真实性依靠考古挖掘,完整性则依靠整体保护。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吴立炜告诉记者,良渚大遗址保护,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
为缓解城市化进程对良渚遗址保护形成的压力,良渚、瓶窑两镇制定了“跳出遗址区求发展”的规划战略。目前,两镇主要工业区块已从遗址区内转移至遗址区外,良渚遗址区周边石矿全部关停整治,104国道已经南移,重点遗址区控违拆违和环境整治工作也已初步完成。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当别的地区都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时候,良渚却为了守护这一方遗址,放缓了脚步。
吴立炜坦言,由于保护工作,遗址区的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相对落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相对受到了限制,要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
为实现遗址保护与遗址地民生改善的共赢互利,2005年,余杭区实行遗址文物保护补偿机制,截至目前已投入约2500万专项资金,用于对村级集体经济进行补偿,同时引进符合遗址保护的生态农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和就业创造条件。
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年,康来的孙子在家附近开起了农家乐。“这些年政府管得严,那里(遗址保护区)划了个大圈,房子不让乱造,一些厂也都搬光了。所以我们这里的水和空气都比别的地方要好,来走走看看的人越来越多了!”看着眼下高涨的人气,康来觉得之前的“慢一点”都是值得的。
和康来一样,随着遗址保护工作的日渐深入,当地百姓的意识也慢慢从抵触转变至主动保护。如今在良渚遗址内,挖出宝贝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村民们都知道:“这些宝贝属于国家,即使偷挖了不卖,也是要进班房的。”
眼下,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一期(美丽洲公园)建设的基础上,正在抓紧推进二期建设。在这方土地上,古老的良渚文明正在苏醒,如耄耋老者,拨开历史的烟云,为今人讲述一段穿越五千年的文明史话。
“初心不改”守护中华文脉生生不息
5000多年岁月如流水汨汨而去,良渚遗址早已难觅当年的辉煌,但它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内涵已通过各种方式融入了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如春风化雨,如甘霖润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