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姬英明:八千多年的贾湖遗址发现了骨制“规矩”
“中华文明在八千多年前,就是能观测星象变化的智慧文明;中华民族的易道思想,就是源启于长久的仰望星空!贾湖遗址出土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骨制叉型器’和‘骨制板’,就是最好的证据!我推测那就是先祖‘伏羲女娲’们,用来观测星象变化的‘规’和‘矩’。”近日在考察完河南漯河贾湖遗址后姬英明激动地说。
“在文明发源地讲文明,在历史发生地讲历史”是《姬氏道德经》《姬氏祖传经》传承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姬英明于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六年冬至元启日发起《中华八千年文明史》探源的核心宗旨。7月中旬,姬英明在延续前五期的探源后,于第六期来到了中华文明源起地之一的贾湖遗址群一带。这一次探源同行的还有著名考古学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早期中国》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等同行。
据韩建业教授介绍,贾湖遗址近圆形,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裴李岗文化或贾湖文化遗址,发掘出房址几十座、墓葬数百座,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以西居多,有随葬成组龟甲、叉形器、骨板、骨笛等特殊物品的墓葬二三十多座,龟甲一般有的是八个一组。有这些特殊随葬品的墓一般较大,随葬品较丰富。
贾湖遗址是一处非常特殊的遗址,尤其是有明显“卜筮”意味的内装石子的龟甲和叉型器、骨板等,非常引人注意。该遗址共发现有寓意深远的契刻文17例,分别刻在龟甲、骨器、陶器上,其出现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也略早于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一期的陶文年代。其中龟甲上刻符文9例,骨器上刻符文5例,陶器上刻符文3例,其特点均是契刻而成。经文字专家研究,刻符文结构为“横”、“点”、“竖”、“撇”、“捺”、“竖勾”、“横折”等笔画,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里后外,与周汉时代文字结构基本相同,有些契刻符文的形状与商代甲骨文有许多相似之处。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文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的文明之一。
在众多的遗迹文物中,姬英明被一些按形状命名的“叉型器”和“骨板”深深吸引。在他看来,“叉型器”和“骨板”既然能和有契刻符文的龟甲一起放在墓主人的头顶随葬,一定有特殊的意义和用途。“有研究者认为,‘叉型器’是用来观测太阳的。但如果是用来观测太阳,古人最多做一个不动的日晷,或者没有手柄的‘骨叉’即可,不用在‘骨叉’下再做这么精美的手柄。测日不需要动,而需要绝对的固定;只有观测星象,才需要不断地根据星象的移动而动!”
作为《姬氏道德经》《姬氏祖传经》传人,姬英明自幼就会接受星象观测方面的训练,按他的推断,星象观测每天都得观测上千颗星位移动,需要一个舒适的手柄,更好的移动角度观测星位变化,然后卜筮计算,以确定未来的不确定危机。因此,这些“骨制叉型器”和带有刻度的“骨制板”,极有可能就是先祖“伏羲女娲”们,用来观测星象变化的“规”和“矩”。
“关于伏羲女娲的民间传承,现在西南苗彝地区都有大量存在。关于伏羲女娲鼎制规矩的传说,到周汉时期有大量经书记载,但最能说服所有人、包括疑古者的,是近些年从甘肃新疆湖北等地出土的上百幅汉代丝帛‘伏羲女娲手持规矩图’。距今2000多年,还能有这么巨大数量的汉代精美‘伏羲女娲手持规矩图’存在,说明伏羲女娲这个传说在周汉以前,华族群体就已有无法想象的共祖认同了!但最客观的还是贾湖遗址出土的‘骨制观星规’和带有刻度的‘骨制骨矩’,和现代出土的汉代‘伏羲女娲手持规矩图’,有无可挑剔的相同之处。”姬英明激动地说。
(文丽)
长江中游,考古“挖”出一座“新”城 同穴三室合葬墓 本报记者皮曙初、喻珮 从古埃及的孟菲斯到玛雅的奇琴伊察,从罗马帝国的传奇庞贝到东方传说楼兰……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曾经有多少盛极一时的古城悄然佚失
记者日前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结合已揭露遗迹以及出土遗物,专家研判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银沟遗址就是富平县城——义亭城(唐至元时代)所在,系目前全国仅见的一处保存较完好的唐宋县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