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中华老照片 > 正文

百年浮世:二十世纪初的日本

保存图片 2017-01-11 18:07:00  兰阇    参与评论()人
百年浮世:二十世纪初的日本
上一张下一张
鸟居 日本京都 1917—1919
图集详情:

撰文│子夜摄影│甘博

对于人类脆弱的肉身而言,百年恍如隔世。而对于自然,这仅是转瞬即逝的光阴。也许人类举起镜头的那一刻,已经在内心深处直面了自身的渺小,所以人类借助机械与外界的宏大进行尽可能长久的沉默对视。

机械借助人类的生命捕捉世间的温度,而人类又使用机械将时空定格成画面。这是人力所及的沧海桑田,在自然面前,或者说在永恒面前,它远谈不上珍贵。

将之视若珍宝的是我们,是岁月荏苒中晨昏交替的他者。

上周三我们通过美国人甘博的摄影作品审视了百年前的中国,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将近百年前的日本

1917年的日本,至少在甘博的镜头中是安详的、淡然的。大阪的河流平静得看不出波动,商船鳞次栉比,等待通过前方的桥梁,这似乎预示着此时的日本经济发展平稳,人民富足安康。

由此前推四年,日本等五国银行团,刚刚借给袁世凯2500万英镑的“善后款”。作为当时中华民国的债主之一,日本显然认为这隔海相望的泱泱大国已然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时隔一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由山东半岛登陆。在这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历史时刻,甘博镜头中的日本,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京都街头人烟稀少,神户车站远山寥廓。

在关注人文民生的甘博的摄影集中,这些景象十分罕见。相比他在中国和朝鲜以及俄国拍摄的照片中那些特写的人群和劳动人民,百年前的日本,如同人类的荒原。

但这里不是荒原,在日本国民的心中,这里遍地宁静与祥和,是童话世界。

正如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斯宾塞评价的:“甘博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研究中国(社会),他坚信宗教能有助于改善贫困和落后;大学的专业学习使得他非常注重调查资料和数据;他热爱摄影。”这三个关键点,放在甘博日本之行的摄影中也完全适用。

甘博在日本拍摄的照片中,宗教题材显然占据了不小的篇幅,巨大的铜铸莲花喷泉,有着洁净润泽之意;背靠葱郁群山的清水寺普门阁前,行走的人只是静谧的点缀;京都的神龛,一对灯笼如同注视着来人的风中之眼。除此之外,安详的儿童和木讷的车夫也是甘博用胶片诠释日本的另一个侧面。

这是美国人眼中的日本,人与机械挽留的近百年前单薄的浮世。

关键词: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