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历史资讯 > 中华老照片 > 正文

陶都丁蜀镇老照片系列

保存图片 2017-02-08 17:46:21  瓷库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陶都丁蜀镇老照片系列
上一张下一张
本照片展示的是宜兴龙窑。
图集详情:

陶都丁蜀镇老照片系列由陈鉴明老先生拍摄保存。陈老先生1931年出生于丁蜀镇,高中文化,1949年参加教育工作。1958年在江苏省新闻学校进修,先后在《丁蜀镇报》、丁蜀镇工会、丁蜀镇宣传科、陶瓷公司秘书处及丁蜀镇志办公室等处工作。1991年退休。五十多年来,他用手中相机真实记录了陶都与陶瓷产业的岁月变迁,通过这些原汁原味的老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了紫砂悠久的历史,展现了昔日陶都古朴的风貌,展现了陶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给我们研究千年古陶文化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原料的准备,包括挖泥、炼泥和选料。矿中挖出的硬块状的泥料经过捣碎、过筛、澄滤,所得细土下窑储藏,叫作“养土”。民国徐珂在《清类钞》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於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直到解放前后,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

早期的制坯工具主要是一种竹刀,后来逐步增添了木、角、石、金属等质料的工具,并用陶轮来拉坯和修坯。到清代,工具有十多种包括椎、碓、镖、钗,有圭形、笏形、贝形、肾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种形状。

制好的坯要经过细致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装饰。装饰方法有:贴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鸟兽等纹饰;绘写——以氧化铝、氧化铁或氧化镁等为呈色剂,在素坯上绘画写字;雕刻——在坯体上以阴文刻出书画。紫砂一般不上釉,也有少量用釉装饰的,大件采取泼釉法,小件采取浸釉法。一般单色釉上一次,彩绘器上两次。

龙窑一般长达四十米,每隔一米为一节,烧炉在头部,燃料为木柴和柴草。窑背两侧各有五十个烧火眼,从烧火眼投入燃料。窑身两旁,每隔四到五米辟一个进出口,从这里装坯、取器。每窑需以1100℃到1200℃的窑温烧4042小时;烧成后,停1524小时,再开窑取器。用龙窑烧制,窑工很辛苦。现在紫砂厂已改用烧重油的新式窑炉,既节省人力,又提高了烧造质量。

紫砂器烧成后还要磨光上蜡,上蜡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绘的紫砂器,需经过两次装烧。

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形向龙窑演变,故窑炉在唐、宋、元、明、清均为龙窑。宜兴芳溪村(前墅)现存的龙窑修建于明代,至今仍然在烧制陶瓷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