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山村里面还有一个最富的财主,家有万贯。平常山珍海味都吃惯了。到了年三十儿,嗬,摆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根本就没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儿这天,财主用肉、用鸡蛋、用这些上好的东西调馅,包成了饺子。咱们说了,他根本就不把饺子放在眼里,所以包的时候也不仔细,放的时候也不讲究。胡乱地就放在了盖帘之上。然后在家里和地主婆、地主崽儿喝了一通酒,睡了。
这就到了初一的五更天时分。二十三那天上天的灶王爷下界了。先下到了那个贫苦人家。一看贫苦人家的饺子,摆得太好看了:哎呀,这一家人勤勤恳恳,劳作了一年。您看,就是到了大年三十,包的饺子也是如此的仔细用心。真好!这个灶王爷又到了那个财主家。一看财主家的饺子,把灶王爷给气的:好家伙,就这饺子也能够明天上供吗?这,这也太不尊重饺子了。我得给你点儿惩罚!灶王爷生气啦,使用法术。
到了第二天,这两家都下饺子,财主下到锅里的饺子捞出来一吃,猪肉馅儿变成野菜馅儿了。那个贫穷人家的饺子捞出来一吃,哎,猪肉鸡蛋馅儿的。怎么回事儿呢?原来那个灶王爷为了惩罚财主,把这两家的饺子给调包了。
第二天,一拜年,这件事便在村里面传扬开了。从此之后,人们再忙,年三十儿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一个“圈福”的口彩。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中国幅员辽阔,地方太大了,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不同的风俗。您看,在山东这个地方要圈着放饺子,但在黑龙江一些地方的农家,饺子就绝对不能摆成圆圈儿形的。据说要把这个饺子摆成圆圈儿形的,就会使日子越过越死。那怎么办呢?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才能够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进来。您说听谁的好?入乡随俗吧!
煮饺子就更有讲究了。不是有那么一句歇后语叫“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吗。就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意。所以,在过去年三十儿煮饺子也有很多讲究。比如,烧火所用的柴草要用豆秸秆儿或芝麻秸秆儿。为什么呢?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要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的时候,不能用铁铲乱搅活,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儿铲动,形成圆形。干什么呢?“盘福”啊!咱不是说了吗?摆饺子的时候都盘过一遍了。下饺子的时候再盘一遍——盘两遍福。在我国的山东东部,煮饺子的时候,还要故意地给它捅破几个,但不能说“破”,也不能说“碎”,更不能说“烂”,这都是忌语。那说什么呢?说“挣了”、“涨了”。因为这个饺子里有菜嘛,“菜”谐音是“财”,所以这个饺子“挣了”,那叫“挣财”;“涨了”就叫“涨财”。不能说破财、碎财、烂财,那都不行。图吉利,就得说挣财,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在甘肃中部的一些地方,除夕煮饺子的时候,还要加入少许的面条共煮,同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银丝缠元宝”。您看,这改成银丝了,比那个金丝穿元宝科学了。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的时候也有规矩,不能乱吃。第一碗要先上供,供奉先祖,供奉诸神。
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怎么那么多讲究?对了,要么说咱们中国的年有文化,有讲究才有文化。乱七八糟有什么文化啊?上供的饺子那更得讲究了。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给诸神上供要供三碗,每碗盛三个饺子,神三嘛;给列祖列宗上供要盛四碗,每碗盛四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了,上供的时候只上一碗饺子,而且这个碗里还给人家盛一个。但是也有人家过意不去,随便再盛几个。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的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词。比如,把这个饺子端住上供,嘴里叨叨唠唠:“我们谁谁谁,给列祖列宗上供啦。你们都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