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哥伦比亚驱逐舰卡尔达斯号从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改装后返回卡塔赫纳,途中遭遇暴风雨失事,除了海军军官路易斯·阿雷汉德罗·维拉斯科幸存,其他船员全部遇难,维拉斯科在海上漂泊了十天后获救,不可思议的生还让他成为舆论的焦点,在得到总统的接见和授勋后更被公众视为国家英雄,接踵而来的自然是媒体追捧、万人仰慕。
当马尔克斯找到这位幸存者时,海难事件已尘埃落定,可凭着一个记者的敏锐嗅觉,他觉察到整个事件的某种不寻常。接下来,他对维拉斯科做了14次、每次约4小时的专访,在这期间,这名侥幸逃生的水兵向他承认,那艘驱逐舰船载有大量走私的生活用品,在那场暴风雨中,囤积的走私货物松散开来,导致船身过度倾斜以致沉没。就这样,一桩过气的旧闻被记者马尔克斯写出了独家头条。后来,据该报道结集出版的《船难水手的故事》一书,25年间售出1000万本。该报道也激怒了当时军政府的独裁者皮尼利亚,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得不逃往欧洲。
马尔克斯曾把记者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在书中他给出了关于新闻从业者的迄今为止最经典的描述———
新闻是一种永远无法退却的热情,与现实相遇则能量倍增。没有苦在其中的人无法想象那种世事难料、随时等待的状态;没有生在其中的人无法想象那种玄妙的新闻预感、抢到独家的快意和失魂落魄的沮丧;没有打算为新闻而活的人很难撑起这份辛苦到无法想象的职业,一旦发稿,一切又从头开始,需要你在接下来的一刻付出更大的热情,且无休无止。
(活体字部分摘自《活着为了讲述》一书)
相关链接
《百年孤独》著名开头曾被多少中国作家模仿?
余华、苏童、格非、陈忠实、韩少功、马原等,几乎那个时期崛起的所有先锋作家,或多或少都承认受过马尔克斯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一次讲座中,直言他的写作有马尔克斯的影子。“1984年我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他的话,多么像马尔克斯当年在祖父家偶然读到卡夫卡时的情景。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这个著名开头,对当时一直处在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中国作家来说,显得如此的新鲜和玄妙。与此同时,《百年孤独》的开卷句式,飞快地出现在了众多中国作家的笔下,马原的《虚构》、莫言的《红高粱》、韩少功的《雷祸》、洪峰的《和平年代》、刘恒的《虚证》、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都出现了对“多年以后,面对……”的句式。
不仅仅是开篇的写法上有如此多的模仿,陈忠实的《白鹿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白鹿原》的扉页上是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话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对应起的就是《百年孤独》。
面对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中国作家坦然承认者有之,矢口否认者亦有之。我们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正如马尔克斯同样受其他作家的影响一样是很正常的。在《活着为了讲述》中,马尔克斯记录下了他在祖父的房间偶尔看到了卡夫卡,便惊叹“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他22岁看到了索福克勒斯的古希腊剧作,怎么勇敢地将自己的作品撕掉,为了写出一部不像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再到后来他搬到墨西哥定居时读到了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的激动之情……因为,一个作家影响另一个作家的写作本就是文学流派变更和文学发展史上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