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轰炸奥斯维辛的讨论持续了整个夏天。8月,世界犹太人大会再次请求美国采取行动,但仍遭到美国战争部约翰·麦克洛伊的拒绝。一位英国外交部官员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写道,且不论现实上的困难,不进行轰炸还有“政治”原因:几乎可以肯定,大批流离失所的犹太人会在战后回到巴勒斯坦寻找他们的圣殿,而那片区域当时正由英国人统辖。
就这样,位于大西洋两岸的两个国家都决定不轰炸奥斯维辛。更重要的是,他们甚至没考虑轰炸的可行性。没有人对集中营进行空中侦察,没有人进行可行性研究,没有人对不同备选方案进行过任何详细评估。可以明显感觉到,两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完全在别的地方(可能温斯顿·丘吉尔是唯一的例外,但他在写下了“尽管从空军那里调用资源”之后,也没有再提及此事)。当然,英国人和美国人在1944年7月有很多要考虑的事,其中,盟军在诺曼底的战役便牵扯了他们大量的精力。此外,红军已经兵临华沙城下,波兰的“家乡军”(HomeArmy)也需要支援,7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差点在他位于东普鲁士的总部被刺杀。对于盟军空中部队来说,显然有很多更重要的任务等待着他们完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伦敦还是在华盛顿,占主流的都是以下观点:摧毁奥斯维辛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忽视集中营,把全部精力放在尽快取得陆地战役胜利上面。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其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不大光彩的原因:未经认真考虑就做出的决定,一些文件里使用的不屑一顾的口吻,这一切都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没人费心把轰炸奥斯维辛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
那些当即拒绝轰炸请求的官员,要是知道这个问题在今天引发了多少学术讨论,一定会大吃一惊。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一位学者在与犹太人展开讨论时发现,“不少人坚信,轰炸集中营可以让六百万犹太受害者中的许多人获救。”轰炸问题已远远超越了事实层面的辩论,成为一种象征——它意味着盟军本可以阻止犹太人被杀害,却选择不这样做。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需要认真而冷静地分析这个问题,以防止越来越多的人错误地认为,“六百万人中的许多人”真的能够因轰炸而获救。
考虑到《奥斯维辛报告》送到盟军手上的时间,以及霍尔蒂决定停止向奥斯维辛遣送匈牙利犹太人的时间,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无论轰炸集中营还是轰炸铁轨都不可能阻止匈牙利犹太人被杀害,因为盟军拿到集中营详细信息时已经太晚了。
另一个基本可以确定的事实也能帮助我们分析这一复杂问题,那就是轰炸不会对集中营里的灭绝行动产生任何实质影响。《奥斯维辛报告》里详细描述了四个主要焚尸场的位置,但即便轰炸机在白天经过精确瞄准向这些焚尸场投放炸弹,即便它们被彻底摧毁,纳粹仍可以在奥斯维辛其他地方使用毒气。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奥斯维辛报告》中并没有写明“小白房”和“小红房”的地点,而它们的屠杀能力已足够满足纳粹当时的需要。在匈牙利的驱逐行动停止后,奥斯维辛有大量屠杀设施闲置。高峰时期这里每天有一万人被杀死,此时屠杀人数下降到平均每天不到一千五百人,且这样的数字一直持续到11月焚尸场被关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算盟军响应1944年夏天的轰炸请求,对集中营发动空袭,他们也不能真的解救“六百万人”中的“许多人”,相反,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一个也救不了。事实上,轰炸很可能会对一些离焚尸场仅数米远的营房造成连带性破坏,并夺去几百名犯人的性命,而这群人正是空袭本要拯救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