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中国80后作家在日本为何没人气?(2)

2016-11-10 10:55:36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东方早报:这些作家在日本的接受度怎么样?

千野拓政:几乎没有介绍过。韩寒的《三重门》有介绍过,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有介绍过。基本上这一代中国作家在日本没什么人气。有一个可能性是,比如郭敬明的小说百分百原创的不多,《幻城》就是模仿日本漫画,所以在日本读者看来就不是很新颖,他们已经看过这种小说了。

再比方说,张爱玲在中国非常受欢迎,但是日本翻译张爱玲的作品很少。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日本文学里本来就有很多描写女性心理的细腻的东西,那么对于日本读者来说,张爱玲这样的作品就没有特色。

中国的80后作家面对的现实跟日本的80后作家面临的现实不一样。对于他们来说,要做的是怎样在作品中面对中国的现实,展现中国年轻人的状态,而这部分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如果能把这部分内容充分表达出来的话,我觉得中国的80后作家肯定能吸引海外的读者。

青山七惠在日本的人气

远没在中国那么高

东方早报:我之前读青山七惠的小说,觉得她写的日本年轻人的那种孤独感、不善于社交、宅等这些方面和村上春树似乎有某种相似性。但这两人是不同代的作家,怎么理解这种共通性?

千野拓政:这个问题很微妙。虽然青山七惠获得芥川奖,但在日本她不算有人气的作家。而她在中国非常受欢迎。

东方早报:为什么她在日本没那么高的人气,但在中国知名度这么高呢?

千野拓政:这个我也想问你了!一个原因,青山他们的小说也是反映日本社会的现实,但是他们反映现实的方式不太一样。比如鲁迅的小说,给读者的感受是,不只是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他还会让读者思考。青山他们的小说,确实给读者共鸣,他们觉得社会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小说很多,比如今年上半年获得芥川奖的作品《便利店人生》,写的是在便利店工作的女性的生活心理状态。

东方早报: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当日本读者读了这样的作品后有共鸣,但产生的效果只是对于现状的一种肯定,而不是像读鲁迅那样进而反思现实,产生某种行动的勇气。

千野拓政:对,非常对!这样的作家非常多,所以其实青山七惠不是独特的。我不是特别清楚为什么中国读者喜欢青山七惠,可能他们读了她的作品后,认为日本社会是这样的,或者说,跟中国某种程度上差不多吧。

东方早报:或者也可能是因为,在文化上日本一直在东亚起着引领的角色。所以当中国读者看到青山七惠这样的小说后,看到日本的“飞特族”后,会觉得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未来?

千野拓政:有可能。村上春树初期进入中国时,也有这样的功能,给中国读者介绍日本社会某种现代化的生活。但青山七惠和村上春树还是有一点不同,中国的读者对村上春树感到共鸣,然后从中获得治愈和救济。

东方早报:之前你评论村上春树的《1Q84》时,你认为这个小说和他之前的小说有很大不同,村上春树在向我们展现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或者给读者一种行动的可能性,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他近两年发表的作品中吗?

千野拓政:1995年,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后,他的作品开始发生变化。为什么呢?村上是这么说的,人的一辈子是受伤的过程,但是受到的伤不能直接表现出来,人要通过故事来表现这种伤痛,所以他讲究故事。但是奥姆真理教的教主麻原他也讲了故事,非常荒唐的故事,但是他的故事吸引了非常多的日本年轻人,那对村上来说,是麻原的故事强呢还是他的故事强呢?他认为小说应该有比麻原的荒诞故事更强大的东西。《1Q84》很有意思,描述的是有可能存在的另一个1980年以来的日本历史,跟以前的作品相比,针对现实的要素更多。

关键词:千野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