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读书 > 中华文学 > 正文

孙郁:鲁迅是被读者捧起来的(1)

2016-11-08 13:38: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孙郁:鲁迅是被读者捧起来的

孙郁:鲁迅是被读者捧起来的

10月3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接受北青天天副刊“青睐”系列讲座活动邀请,携新著《鲁迅遗风录》做客北青大厦,开讲《鲁迅知识结构新解》。孙郁教授过手遗物藏品,带领听众发现鲁迅另外的精深一面,呈现出立体的鲁迅风貌。孙郁教授讲课一向以精细、认真著称,梳理功夫过人,在回答现场读者朋友提问时,更是超常发挥,激情难抑,句句到位精准,无一处废话。我们将这一互动环节精编,呈现于版面,以飨读者。

1问

我是中学语文老师,现在我们把鲁迅的文章请出去很多,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我不知道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鲁迅的东西有多少。据编写教材的老师告诉我,篇目是有所调整,有的放到参考阅读里边去了。鲁迅的作品不好教,梳理他的知识结构,你会发现不能用我们现在常人的逻辑来理解他的文本。中小学正是长知识的时候,培养自己对世界的确切化的认识的阶段,那是停留在牛顿力学的阶段。而鲁迅仿佛是爱因斯坦,他是超逻辑的,所以不好教。

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是,年龄小的时候接触鲁迅作品可能看不懂,但是很有用。为什么呢?阅读它有一种文字上的快感,他的文字给我们呈现出的画面永远难忘,你会觉得他会诱发我们去想象和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让我们去超越认知的阈限。

人的认知是有一个限度的,只能在一个限度内来感知世界,但是鲁迅是超越这个限度的。所以他说,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鲁迅是颠覆我们的语言的,是不是?他在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在无所希望中得救。像这样的语言我们孩子是不能理解的。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孩子在希望中才能得救,我们有伟大的希望和理想。

鲁迅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超逻辑的话题,这个你怎么理解?他是经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然后五四,他经过了中国复杂的环境,所以他对现实的发言时把不可思议的存在内化到语言结构中了。这个孩子的确不好理解,但是要告诉他们有这样的一种方法,有这样一种诗、一种文存在,那么慢慢他就会懂了。

很多人都是到了中年以后重读鲁迅,特别喜欢。因为中国的社会自古以来荒诞的事情非常多,我们的艺术家能够用奇异的荒诞手法来表现它的毕竟很少。有三个作家给我印象很深,一个是蒲松龄(他用怪异的方法,齐文化思考问题,《聊斋》就有浪漫、变异的因素),再有是写了《红楼梦》的曹雪芹,再就是鲁迅了。我们很多作家没有找到对应世界的方式,我们作家很老实,一是一二是二。我们教孩子写作也很老实。

我回答得不一定对。

2问

您如何看待比如林语堂、梁实秋、徐志摩这些传统作家?

那几个作家也不错。我觉得文化是有生态的。徐志摩、梁实秋都是很典雅、温文儒雅的作家,有他们的优点,文字也很精致。

但是这两个人呢,你和鲁迅的作品一接触会发现,鲁迅是接地气的。鲁迅和民众、和我们古老的文明、和我们的底层人民是连接在一起的。你想想他能写祥林嫂、写阿Q、写孔乙己这种人。像我这样现在在大学当老师,是很少去关注工人、农民的,而鲁迅想到的是“他人的自我”。这种情怀,是不得了的,高低一下就看出来了。

关键词:孙郁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