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辜柳希在国外走红,然而在国内却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所知晓。这位土生土长的潮州人一直埋头钻研技艺,为潮州木雕的推广费尽心力。
虽然辜培东继承了父亲辜柳希的衣钵,但潮州木雕并不是祖传的手艺。1971年,辜柳希开始初步学习潮州木雕,1973年考到潮州木雕厂,在工作了五六年的时间,1978年下海经商直到现在。“他说在厂里边,几天就把一个月的工作量给完成了,可能做这些小摆件、小佛像、小人物像。这就比较久远的,这八九十年代做的东西。”
除了儿子以外,辜柳希也有收徒传承技艺,但近两年因为经济状况变差,徒弟人数下降。“做生意嘛,不可能永远都一直向上,可能会有个低谷。”尽管政府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提供一两万的补贴,面对不景气的大环境,也依旧是杯水车薪。
辜柳希的徒弟
“收徒时,这个人品好,然后很静心,看起来很浮夸、很浮躁的那种就不行。像上一次收了三十位,三年之后剩下不到十个人。走了的二十人有一部分是前几个月忍受不了,有一些人他有各自的问题,做的过程中,就慢慢地不做了。这个很无聊、很枯燥,出师也很慢的,十年时间才能做一个工匠——我给你一个造型题材,你能按着做,这才叫出师。”
当然,学徒未出师之前,也会参与木雕厂的工作,根据市场需依样画葫芦。慢慢从简单做到复杂。“有的人他适合做技师,有的人它只是一个工匠。有的做人物、有的做龙虾蟹、有的人做铜雕,而且还分上下刀功。每个人肯定有一两个专长,他擅长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家学渊源的辜培东从初中时开始学艺木雕手艺,放假的时候就在家里帮忙,断断续续学了十多年,直到近几年才辞职了全职雕刻。“现在还是以我父亲为主,像这种工作,年轻人都不会做。”他不无遗憾地感叹道。
辜柳希木雕厂里的木雕师傅
随着时间流逝,潮州木雕最传统的题材也没有了市场,清代鼎盛时期,有钱人家凑钱做宗祠,如己略黄公祠,然后请木雕艺人去做装饰、雕刻。“现在没有人做祠堂了。”辜培东自嘲地说。
被市场淘汰的不只是木雕的类型,还包括相应的刀法技艺,“像这种公仔脸和战甲,基本上没有用到这种刀法了。鳞甲看起来特别简单,但他非得雕这个‘米’字,这一颗就要雕上半天,你要慢慢切,慢慢雕出来。这和现在的市场是格格不入的,没有效率。欣赏的有,七八十岁的人,过了他们这一代,估计就没有人欣赏了。”
行将失传的“米”字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