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星中学任聘的6位授课老师中,有1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教师并非学校的正式职员,而是按照课时收费,每人100元/课时。
说到教师的薪资,李照全还给我们讲了一段小故事。“我们最早的时候是50块钱一次,也想到钱比较少,文体局也说这个钱确实少,后来省文体厅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各个学校聘请传承人授课,一个课时至少100元,我们也就按这个标准来了。”
说是传承人,但最初这些教师都是村里的农妇出身,因为从小到大在勤于织锦的长辈身边成长,耳濡目染地学会了黎锦这门手艺,随后通过考试或者展示评上了省级和县级的传承人。现在,这些传承人已经基本摆脱了农活的束缚,做到以手艺为生。“她们不仅在我们这里教,还去县城教,可以说也基本上当成是主业来做了。像今天下午,一百块钱一个人,一周来一次,一个月就一个人四百块钱。老师愿意来,是他自己的创收啊。”黄争志笑着说。
不过,黎锦技艺的授课并非大家想象中光是动嘴皮子那样轻松,“这个只能手把手来教,理论性的东西不好解释,只能演示,然后现场操作,然后指导纠正。”李照全认为,在赚取生活费之余,让黎锦技艺世世代代继续传承下去也是这些老师的心愿,“按道理,一百块钱补助也确实不高,她们教的还是很尽心的。每次开班的时候,小孩来肯定什么都不懂,很辛苦的,但渐渐教懂了以后会轻松一些。”
黎锦班的学生们:小荷才露尖尖角
学生采取采梯队式招生,初一入班,初三毕业,自2012年开班以来,新星中学已经培养了200多名学员。“男生比较少,以往第二届学生有个男生,而且织得还很不错,‘三月三’黎族苗族纺染织秀技艺比赛拿了奖,全场比赛就他一个男生。连续两届有男生,剩下就没有了,主要是以女孩为主。”
据李照全介绍,黎锦培训班辉煌时期曾经连开两班,一次可以招到五、六十名学生,现在由于场地有限,只有一个教室,因此这一届只招收了30人。“我们黎锦班原来是在对面这个地方,上面有一栋教学楼,当时这两个班都开在那边,有一个初中班,有一个高中班,但是后来高中并了以后只剩初中了,那栋楼又是危楼,就把它拆了。”
在报名的学生当中,事先接触过黎锦技艺或者有相关基础的反而是少数。“我们学校前身是农场学校,现在合并了,既有农场子弟也有地方的子弟,我们招的同学有汉黎瑶壮苗等等,各个民族都有,就会有一些同学是零接触,从来没有见过或者摸过腰织机。”
因为培训课基本都是课后开始,因此一般不会占用正课的时间,课业负担并不算很大。黄争志直率地说:“我们这边的小孩整体基础教育相对还是弱一些,所以对她们来说影响还不是很大,如果平常学习效果好的话,应该还是差不多,一般来说愿意参加的花的时间不是很多,就是一周两个课时嘛。”
那么,学生对技艺的学习成果如何呢?黄争志坦言和专业人士相比,培训班学生的手艺还不算很成熟,织出来的黎锦图案比较简单,不过,在同龄人当中,却已经可以算是鹤立鸡群了。在保亭县举办的各项黎族织锦比赛中,新星中学的学生一直收获颇多。每年举办“三月三”黎族苗族纺染织秀技艺比赛、嬉水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日这三个节日时,新星中学的小绣娘们都会固定参加比赛。
“像嬉水节是我们县最大型的一个织锦比赛,那是高手如林,不仅仅是学生学,有些家里小孩也学得很不错,这些都来参加,我们拿的最好的是一个二等奖,那是13年。”李照全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道,“我们教育局也举行过青少年黎锦技艺的比赛,每个学校派5个选手去比赛,一到五名都被我们拿完了,后来那些学校很不服,说奖都是为我们设的。”
比赛过后,学生还可以获得各种奖励。“我们县的扶持力度也很大,比如他们出去比赛,参加展示,都有劳务补贴,每个学生都会发100多,也算是一种鼓励、辛苦费。学校也会有比赛,学生自己比,促进他们,也会有奖品发放。”
由于参与报名的学生都是初中生,培训班毕业的学生当中,最年长的也还在读大学,因而我们现在还难以确认学习黎锦这项技艺是否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不过,李照全告诉我们,在升学方面,黎锦技艺确实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助力,比如海南省的省重点中学国兴中学,最近就开设了专门的黎锦班。“它有点像我们的体育特长生,比如你的黎锦技艺比较不错,那它就当作一种特长生来招你,相应的文化分可能会低很多。还有我们五指山市里也有农业学校,他们也开设黎锦技艺专业,是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应用人才的。有些职业学校也有开设服装黎锦这一块的,如果信息流通对称,有些小孩是可以去的。”
金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