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非遗”难道真的越古老就越好越珍贵

2017-12-25 14:13:20    中华网文化  参与评论()条

“非遗”难道真的越古老就越好越珍贵

那么问题来了,“非遗”究竟应不应该商业化?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浪潮下,“非遗”和“非遗”手艺人又该如何自处?

当人们提及“商业化”,似乎总带着一种“情绪化”,而让它变本身的含义变得含糊其辞。为什么会带有这样的情绪?因为现实中的确有那么多打着非遗的幌子骗钱骗地,雇佣传承人在博物馆表演,利用非遗元素制造廉价旅游纪念品,让文化“被商业化”的事实存在。所以,与其说人们反感的是“商业化”,不如说是“虚假”、“低俗”、“欺瞒”。

但这并不是我们真正要担心的问题,我们真正要担心的应该是如何避免让真正美好的“非遗”离我们的生活渐去渐远,最终丧失其活力而成为博物馆里冷冰冰的陈列品。

不可回避的一点是,传统技艺因其历史悠久,有其强烈的传统属性和传统生产工艺的限制。想要它变成人们生活中到处可见的被批量生产的日用品并不现实。从这一层面上来看,“非遗”就成了无人需要、无人购买,缺乏商业价值的非必需品。

但这里我们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那就是“非遗传承人”自身是否具有商业潜力,这里说的是商业,不是商业化。很多非遗传承人被分裂为理想中的文化守护者和“被商业化”下的打工仔这两个相互矛盾的两极。但现实应该是,传承人不仅需要凭技艺养家糊口,更需要发展自己的事业,使祖辈留下的技艺成为一种值得代代相守的职业。社会应该让非遗传承人占据更加主体的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是被默认为可以被商业化任意操纵的文化资源。非遗传承人自身也应该具备文化再创造的权利和潜力。

相关报道: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