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的东钱湖,沿湖分布大量窑场,是越窑的三大产地之一。
如今的东钱湖畔,目前通过考古调查和民间采集获得了大量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片,已知最早为东汉晚期玉缸山窑址,东汉至唐宋时期50多处越窑青瓷窑址。
12月22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社会事务管理局联合通报了东钱湖上水岙窑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果。这次的发掘,对研究十世纪晚期到北宋中期越窑烧制工艺水平、东钱湖窑场生产状况、古代青瓷发展史、陶瓷贸易史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钱湖畔
发现宋代越窑遗址
上水岙窑址位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原上水村境内。这次考古,入围了浙江2016年度浙江八大发现之一。
项目负责人罗鹏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11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发现一处宋代越窑遗址。2015年10月,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窑址分布区进行了重点勘探。今年2月,对该窑址进行了历时9个月的抢救性清理发掘。
现场共发现窑炉遗迹两条,窑炉遗迹均为依山而建的龙窑,砖砌而成。两条窑炉窑头部分皆保存较好,但中段均遭破坏。1号窑炉窑尾部分已被破坏,2号窑炉窑尾尚存。
从2号窑炉,可以一窥当时的窑炉情况:呈东南—西北向,坡度15°至17°;全长41.8米,保留有窑头、窑床、窑壁、窑门、排烟室等部分;窑顶已经坍塌,塌砖杂乱,无法复原顶部结构及投柴孔的分布情况;窑尾保留有排烟室隔墙和窑壁砖倒塌的痕迹。
罗鹏说,已清理发掘的两条龙窑窑炉,根据每条窑炉的遗迹看,应是同一窑炉不同时期的三次修建改建。每条窑炉系不同时期的3座龙窑,共6座窑,虽局部破损,但整体尚存,结构清晰,关键部位窑头火膛和窑尾排烟系统保存较好,其发现对研究越窑的窑炉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等提供了新的案例。
北宋早期
东钱湖就可能烧过贡瓷
这次的出土文物,让考古人员惊喜不已。碗、盏托、执壶、罐、盘、香熏炉等十余种器物,还首次发现了以往越窑考古中少见的器形,如仿青铜礼器的越窑青瓷花口尊和镂雕凤纹、龙纹香薰等。
从瓷器标本特征看,其主体遗存时代应在北宋中期,少量遗存年代可能早到10世纪晚期。
据史载,《宋史》卷四百八十《列传吴越钱氏》:“太宗即位,贡金银釦器五百事,越器五万事,金釦越器百五十事”,《吴越备史》补遗卷:“王自国初供奉之数,无复文案,唯太祖、太宗两朝入贡,记之颇备,谓之《贡奉录》”,其中记载供奉金银饰陶器一十四万事,如此大量越窑精品青瓷的烧造单靠上林湖地区窑址烧造不可能完成需求。从现有考古调查及发掘资料来看,烧造精品越窑青瓷的地区不仅限于慈溪上林湖地区,尤其是五代北宋时期,宁波的东钱湖地区可能也是烧制精品越窑青瓷的重要产地之一。
罗鹏说,这些器物是当时越窑工艺水平的典型代表,个别器物还弥补了越窑青瓷产品类型的空白。大量的刻划文字为研究越窑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同时出土的各式窑具上大量黏附各类器物,为研究越窑的烧制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喝茶赏花
北宋明州人的文艺生活
这次考古,也带我们穿越回了北宋明州(宁波)人的生活。
“香薰、茶具等出土文物,是北宋明州人典雅生活的一个缩影,宋朝人好茶道、香道、花道,在这次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有反映。”罗鹏说。
茶道、香道从唐代就风行,但其基本元素是在宋代定形的,当今日本茶道、香道其实都是日本人几百年前从中国学去的,“很可能就是学自宁波,要知道,有一条运输茶叶、瓷器、香料等的线路——大洋路,就是从日本的博多直接横渡东海到大唐的明州港。”
而遗址的发现更证明了早在1000多年前,越窑青瓷就开始了订单贸易,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世界。
罗鹏说,上水岙窑址出土的部分青瓷器物在海外曾有类似品种发现,这对10世纪晚期到北宋中期东钱湖窑场的生产状况,以及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陶瓷贸易史,特别是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水岙窑址的发现,不仅极大提升了作为越窑三大生产中心之一——东钱湖窑场在越窑青瓷体系中的历史地位,也同样提升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达到了文物保护与开发建设共享双赢的目标。
目前,窑址野外发掘工作已暂告一段落,下一步将在2处窑炉上方建设窑炉遗迹展示馆进行原址保护展示并向公众开放。本报通讯员 张华琴 本报记者 邹洪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