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93岁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去世:其名其庸 其学极博(2)

2017-01-23 11:35:19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不过,真正开始研究红学,则是上世纪70年代。1975年,冯其庸被借调到文化部《红楼梦》校订组,担任校订组副组长,从那时起,他正式投入《红楼梦》研究。

红学研究从新文化运动时就已开始,但真正成为显学,还是近数十年的事情,周思源说,“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冯其庸参与创建了红学最重要的基础组织和刊物,红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红学研究会,培养发现了很多中青年的红学研究者,真正把红学发扬光大,他功不可没。同时,他在70年代后期组织了全国的红学家,用了好几年时间,以庚辰本为底本,参照了其他脂批本,校注出版了新的《红楼梦》,这个版本被公认为最好、最接近原著的版本。”

著名红学家李希凡曾经给周思源转述过一个故事,“冯其庸组织出版的校注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跟李希凡说,每次出版社发不出奖金了,就印这部《红楼梦》。”

冯其庸的另外一个红学成就,则是对曹雪芹家世的研究,刘梦溪介绍说,“冯其庸对曹雪芹家世的研究自成一家,并且影响了很多人”。据了解,冯其庸曾多次考察和曹雪芹祖籍相关的辽阳碑,并考定曹雪芹祖籍确系辽阳,此外,在山西大同发现和曹雪芹先祖有关的碑文,也证明曹雪芹高祖曹振彦祖籍确系辽阳,冯其庸也曾在八十高龄是亲赴大同考证。

严谨治学 提携后进

2005年,冯其庸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不少学者认为是众望所归。不仅因为他治学严谨、学问渊深,也因为他的为人。

刘梦溪曾与冯其庸有师生之谊,他说,“我上大学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直接教过我,但却对我关注甚多,生活上学术上都是如此,我后来在学术上受到他很大的影响,与此不无关系。冯其庸非常喜欢帮助年轻人,几乎是有求必应,有人请他写一封推荐书,他会认认真真地写,有人生病了求医问药,他也会慷慨相助。”

作为成名较晚的红学家,周思源也曾多次受到冯其庸的帮助,他说,“我是1988年才发表的第一篇红学文章,很晚了,但是冯其庸先生对我帮助很多,后来出版第一部红学专注《红楼梦魅力初探》,就是他给我题的书名。”

待人宽厚的另一面,是治学的严谨,刘梦溪和周思源共同讲述了同一件事情,即冯其庸对玄奘取经路的研究,刘梦溪说,“冯其庸是一位读万卷书、也走万里路的学者,他去过西部10次以上,从敦煌到新疆,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还专门研究过玄奘西行的道路。”周思源说,“仅仅为了玄奘西行路,冯其庸就六次去西部,甚至80多岁快90岁的时候,还在重走玄奘西行的路。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冯其庸弟子讲述

“冯老是个平易近人的人”

北京晨报记者昨晚采访了冯其庸先生的女弟子、中国工笔画家谭凤嬛。昨天上午,谭凤嬛守在医院送了恩师最后一程,“冯老走的时候很安详。”谭凤嬛现就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杂志社,曾为冯其庸先生主编的《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八家评批红楼梦》等书作插图,她早在1995年就拜师冯其庸先生,“这些年他对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鼓励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多学习。”

1992年在扬州举办的《红楼梦》国际会议上,谭凤嬛的烙画十二金钗受邀参会,“冯老当时认为我有作画的天赋,后来因为红楼梦作画的事情我经常去请教他。”1995年谭凤嬛正式拜师,在此后二十多年的师徒交往中,冯其庸一直鼓励她多学习,“冯老是个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学问的态度是严谨,对人是宽厚待人,对朋友是豪爽仗义,对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帮助。他待人没有等级观念,觉得我们农村孩子更不容易。他总是说,他也是农村孩子,从小受苦,有机会学习不容易,总是鼓励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多学习,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谭凤嬛家和冯其庸先生家离得不远,她每周都会去冯老先生家里探望,“冯老的躺椅边上都是书和文稿,只要他能动,不是捧着书看,就是修改他的文章。我们会聊起他自己过去的经历,也会聊我的画的发展方向,我也画其他的题材,但是不像红楼梦系列给人印象更深,他就建议我除了画《红楼梦》,也多画其他题材。”

北京晨报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