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观众不认可当前原创歌剧 民族歌剧呼唤“中国风”(3)

2017-05-18 10:15:28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著名表演艺术家乔佩娟是《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首任扮演者,她回忆当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上学的时候,除了要学习声乐、钢琴、视唱练耳、表演实习和音乐欣赏课程外,还要专门学习中国戏曲,不仅学唱腔、还学折子戏,要会表演。“当时是李慧云教河北梆子《孔雀东南飞》、小白玉霜教评剧《王生安赶船》、白云生和韩世昌教昆曲《思凡》,还学中国民歌,郭兰英就是我们的老师。”乔佩娟说。

而今天声乐专业的学生很少学习传统戏曲,这种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使不少青年演员缺乏舞台表现力,往往只会站在钢琴旁唱咏叹调而不会演戏。

黄奇石说,民族歌剧大繁荣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向戏曲学习。《刘胡兰》采用山西梆子素材、《春雷》采用湖南花鼓戏与民歌素材,而《窦娥冤》更是借鉴板腔体的手法写歌剧最为成功的典范之作。其他几部家喻户晓的歌剧经典《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等,也都无一例外是学习戏曲并进行再创造的结果。

今年已83岁高龄的羊鸣是经典民族歌剧《江姐》的创作者之一,他写的《红梅赞》一曲旋律优美动人,与阎肃创作的真挚深情的歌词堪称珠联璧合,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认为,民族歌剧创作要走出新路就必须向民族民间文化学习。

羊鸣回忆当年在《江姐》的音乐创作上,为了突出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创作者们两下四川,又去上海、浙江,学习了川剧、婺剧、越剧、沪剧和说唱音乐、四川扬琴及清音等,前后历时近一年。从南、北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吸取精华和养料,以创作出动听感人、丰富多彩、耐人寻味、性格鲜明的歌剧音乐来。“我们曾经反复加工,甚至全部改写,仅《红梅赞》一曲就八易其稿。”羊鸣说。

黄奇石说:“实践已经证明歌剧演员学习戏曲,不管是科班出身或是自己下私功拜师学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可以说功夫在身,终身受益。”

把“深扎”落到实处

2016年9月23日,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时隔30多年后,重排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首都舞台精彩呈现,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极大热情。87岁的郭兰英在排练场手把手地教授演员把握人物、打磨唱腔;84岁的乔佩娟担任艺术指导,与剧组摸爬滚打80余天,从始至终在排练场上紧盯青年演员的举手投足。这一版《小二黑结婚》的总导演黄定山感慨地说:“老一辈艺术家对歌剧艺术的挚爱、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令我们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