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北京南锣鼓巷改造后小门脸扎堆不再 唤回老街坊的乡愁(2)

2017-08-20 09:01:00    工人日报  参与评论()人

最初刚在南锣鼓巷创业时,江森海还能感受到文化气息:“那时候还会与政府合作举办艺术节、艺术展,也会组织街道上的阿姨参与走秀,店里每周六会为有才华的人专门开辟一块地方,来展示艺术作品。”但这些如今都没法实现了,“一是游客量大,没法组织相应活动,二是整条街上也没有了原先的艺术气息,不适合举办类似活动。”统计显示,在旅游旺季,南锣鼓巷每日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大关,超过了故宫。

文化创意让南锣鼓巷声名鹊起,不再是过去的单纯居住区,但最终,这里一度走向了小吃和低端商品批发一条街,失去了特色,迷失了方向,与国内其他同类街区雷同化。2015年,南锣鼓巷落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

更令人忧心的是,南锣鼓巷的开发,并未从根本上改善这里的人居环境,反而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不便。落选国家历史文化街区的当年,北京联合大学讲师孙琼对南锣鼓巷东西两侧16条胡同进行了调研,超过了6成的居民表示旅游开发影响了原本的生活;超过8成的居民认为旅游开发“造成本社区的物价上涨”。

小时候生活在南锣鼓巷地区的黄新反问记者:“您看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么?张大民结婚后,在树下搭了一个‘小厨房’生活。”在他看来,南锣鼓巷发展成商业区,并非居民本意。“这么大热的天,我们还要端着尿盆去公共厕所倒,洗澡还是用煤气罐,大家心里其实都盼着能拆迁改造,住上楼房。”很多居民是承租直管公房,这使得他们无法通过“房改”买下房屋自己改造,也无法出售住房后搬迁出去。“被圈在这里,想走走不了。”

找回老手艺老艺术

2016年4月,南锣商会开始主导改革,在动员会上,南锣商会会长徐岩说:“南锣必须要改,再不改就死了,这次是生死考验。”改变背后是阵痛,江森海的店,在封街改造期间损失不小,直到今年5月,进店客流量依然不及往年。

动“大手术”,就要对现有业态进行取舍。南锣鼓巷关闭了无证无照商铺28家,清理一照多店,由原来92家合并为39家,店铺数量由235家减少到154家。10家餐饮商户转型为非餐饮商户。

炸榴莲、炒酸奶、做盐酥鸡的小店没有了,新的文化业态填补了低端业态离去后的空白。记者在南锣鼓巷看到,这里设立了民俗文化馆,吹糖人儿、捏面人儿、鼻烟壶等传统老北京手艺又重归江湖,吸引了许多来京游览的游客,更有孩子亲手参与制作糖人,体验传统手工艺。在南锣鼓巷街面上共有28家商铺的商户李显庆表示,他已经开始着手整合自己的设计团队、专业的运营团队、专门化服务和物流体系,以打造自己的文创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