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三星堆布局也是斜向 为何各地斜向古城这么多?

2017-11-25 10:55:02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冬至,在古代是新的一年开始

在古代,每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均被视为特别的日子,这几天太阳的升落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冬至。

冬至,又叫“一阳生”,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的,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

冬至为什么叫“一阳生”呢?

因为它是一年中“阴”达到极致的时间,这标志着“阳”开始来了,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称为“冬至一阳生”。

冬至,春之先声也。

远古以来,人们习惯把冬至看成节气年的分界点。

冬至日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此后夜渐短、昼渐长,阴消阳长,新的一个节气年又开始了。所以,又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的起源,来自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周公旦为营建新的都城而寻找“地中”所在,在冬至那天用土圭法测“日影”,最后在今河南洛阳市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为“地中”。

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成了影响后世的节日之一。

周朝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旦选取冬至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相当于现在的春节。

从周朝到秦朝,以冬至当作岁首的习惯,一直没变,到汉朝仍然如此。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最初过冬至,是为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被称为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长了一岁。

魏晋南北朝时,民间流行冬至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时,皇帝均有祭天大典,叫做“冬至郊天”,即郊祀。

直到现在,冬至那天祭祖的习俗,仍在广东潮汕地区存在。

在四川部分地方,在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迁来的广东移民后裔中,也有的延续此习。如成都市青白江区洪福乡杏花村黄氏宗祠的族人,就在冬至那天祭祖。

在古代中原文化中,冬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在商末周初诞生的杜宇王朝政权,因臣服于周朝,其受周朝礼制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冬至,在古蜀政权也占有重要地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