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古法烧瓷匠人:炼艺40余载 只为千年青瓷不老

2017-12-20 10:48:01    钱江晚报  参与评论()人

改革开放后,烧制和售卖青瓷不再是村里人唯一的经济来源。许多人耐不住制瓷的寂寞外出谋生,而陈先明仍旧行走在这条道路上。到了1998年,陈先明办起了先明青瓷厂,和大家一样,他的青瓷厂也使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现代煤气窑烧制。经过之前二十多年的实践,从坯体原料、釉彩原料再到设计、烧制,每一个环节他都精通。于是,陈先明便开始着手研究礼品挂盘的烧制。青瓷挂盘底面面积占比大,烧制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力,容易开裂和变形,当时鲜有人烧制成功,成了一道攻不破的难关,而陈先明偏偏喜欢迎难而上。

“那时,我满脑子想的全是盘子,怎么搭、怎么烧,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通过四年的探索,陈先明成功烧制了一个直径达1.02米的哥窑大盘。迄今为止,仍是龙泉青瓷挂盘之最。

起先,陈先明尝试了十几次,往往还没等到上釉,就已宣告失败。毕竟1.02米直径的挂盘,光坯体就重达一百多斤,且在素烧前,坯体没有任何支撑力。陈先明取来一个充气轮胎,让五六个工人把坯体挂盘翻过来,倒扣在充气轮胎上进行修坯。这一小小的改变,使坯体顺利成型。此后,陈先明成为龙泉生产青瓷礼品挂盘的大家。2003年,他烧制的荷花盘被龙泉市政府推荐,成为赠予外宾的国礼。

青瓷让人不老

推动青瓷大众化是传承也需创新

在陈先明的店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青瓷:有清代龙窑烧制的、有现代煤气窑烧制的、有手工制作的、也有模具制作的。在这个追求效率的年代,他的展台上永远不会缺少龙窑烧制的作品。“龙泉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必须传承下去,让后人看到,否则这‘人类非遗’怎么站得住脚嘛?!”这位64岁的老匠人瞬间提高了语气。

令陈先明欣慰的是,大女儿和大女婿传承了他的手艺与匠心,跟着他潜心研究青瓷。小女儿和小女婿在工作之余,也会帮着父亲做一些小型器件。大女婿张华清对青瓷艺术充满了敬畏之心:“这几年,我跟着岳父学习,对青瓷算是有了系统的了解。对于古人的青瓷烧制艺术,我们这代人是需要仰视的,也许我用尽这辈子都摸不透。”

平日里,陈先明喝茶聊天,话题也总绕不开青瓷:市场走向如何、当下年轻人喜欢什么、明年接下来该做什么新产品……2018年,陈先明打算把重心转向日用品市场,发挥自己的设计强项,生产一些既实用又美观的产品,使部分青瓷走向大众化,让更多人了解青瓷艺术、恋上青瓷艺术。

这位64岁的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常说:“青瓷让人不老!”青瓷的釉色,即使过一千年仍不会改变;当制瓷人沉下心来,不老的青瓷也将制瓷精神永远定格。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