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民国废除春节始末 (3)

2016-02-07 01:07:57      参与评论()人

1930年4月1日,蒋介石签署《国民政府训令字第一九五号》,将其余阴历节庆移花接木到阳历庆贺,意在“酌存旧俗”中推行新历。政府认为,废止旧历后,剩下的法定节日,差不多只有“举国追志哀思”纪念日和尚需各方宣传的革命庆典,仅存的阳历新年不足以“调节民众终岁之劳苦”。于是将农历端阳、中秋、重阳、腊八等移至阳历庆贺。对春节而言,这项移花接木的训令,只是重申旧章,再次强调而已。

7月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推行国历办法六条”,再次重申旧章,“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

翌年阳历元旦,也就是政府反复重申旧章后的第一个阳历元旦。国民政府如仪举行了盛大庆典,以示表率。这一天,蒋介石的活动满满当当,给孙中山墓致祭、发表元旦讲话、到政府团拜、到党部团拜、授勋、答谢外国使节贺年。同一天,顾颉刚在杭州也看到“商店及人家受省政府之命令,满贴春联,关闭店门,爆竹与闹元宵声不绝”。此前,上海市社会局也再次辟谣,重申春节禁止休假。

但移风易俗,并没有立竿见影。2月17日大年初一,常熟大雪,徐兆玮写道:“或以为瑞”,又调侃说“然旧历新年之娱乐皆埋没于雪中矣”。春节的热闹不废于国府,而埋于大雪。也是这一年,陈垣在批答家书中,将来信“废历年时”,批为“废”作“旧”。第二年,又批答原信“夏历十月十日”,说“夏”作“旧”,“夏历二字实不通,普通用之,皆不通也,不可再用此二字”。大抵也是说无非新旧之争,所谓废历,是废而未废。

几年后,蒋介石仍不免从俗过旧历年。1935年2月4日,“今日为旧历元旦,天朗气清”,蒋“在牯岭祈祷今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云云”。

民间自然照过春节。在贵州遵义,1941年1月27日,竺可桢虽仍旧到校上班,却在日记中说“今日为阴历元旦,故昨晚爆竹声通宵不绝,今日则市上各店均关门”。在延安,1943年2月4日除夕,谢觉哉在日记中说,“从今日起放假一周”,并兴起赋诗一律,有句“新年过后又新年,日暖人欢景象千”。次日,“爆竹、年画爆竹、年画、红灯笼比去年热闹”,又说“党政机关人员互相拜年、阳历团拜,带点强制意。古历元旦没人约会,自然地相互道贺”。在昆明,1946年2月1日除夕,梅贻琦带着“除夕人家多不出门”的心情去翠湖赴宴,未散席即辞出,回到家“客人大小廿七八人”。晚间,玩游戏、吃元宵、谈天,“至到六点半天已明,始上床睡觉”。就是到了和战不定的1949年,竺可桢在杭州,仍说“今日(1月28日)年夜,杭城闹市锣鼓喧天”,不禁想到宋人那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国民政府对阴历春节的最终态度,大概可以在陈果夫《中华国民生活历》中揣摩。是书耗时十余年,中经政府播迁西南、著者颠沛流离、“只身赍稿”千余里,至1945年始克告成。《生活历》最初为官方组织礼俗专门委员会计划出版品之一。出版时间虽比预定要晚,却也是“供全国采入历书”。书内将一年中的大小节日,按月排比,逐一“斟酌损益,务使能迎合时代”,旨在“整理旧俗,厘定新俗”。照科学的解释,祀先礼神等节日活动中的木主、照片、塑像,实与普通装饰品并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它们能够直观提示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想象。而节日可以成为传统,传统可以构建秩序。陈氏“整理旧俗,厘定新俗”,也就是要重新阐释岁时节令背后的传统,构建其意中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