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从日记看晚清官宦士绅辞旧迎新 (2)

2016-02-07 01:08:03      参与评论()人

廿九日(2月15日) 晴。朱修伯在圆通观粥厂放面票及现钱,辰正过彼,子清亦先到。贫人来者七千余人,分列男妇,放至申正方毕,惫甚。夜祀先,自问庸材,仰愧清德,外度时势,国报为难,中夜为之耿耿。

三十日(2月16日) 晴。晨至粥厂放馒头,两千六七百人。暮至亲友家辞岁,接灶神。(《翁曾翰日记》270-271页,凤凰出版社,2014年)

官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朱修伯不仅性喜藏书,以《结一庐书目》闻名海内,而且还热心公益慈善,受其惠者,“贫人来者七千余人”。朱氏此种善举值得后人赞赏。或许是受朱修伯行善之影响,次日翁曾翰亦到粥厂发放馒头,救济贫民达两千六百人。

第二年是同治十三年,朱、翁两家照例在临近除夕的一二日内施舍发放食品,救济贫民:

廿八日(2月4日)晴,风。晨至粥厂,今日朱修伯遣其子在彼放钱,余略为照料而已,午正归。未刻敬神,夜祀先。

廿九日(2月5日)除夕 晴。狂风。晨至粥厂散馒首。贫民一千数百人。午刻,悬挂先代真容,遂供酒果,夜祀灶神,灯下静思,一年中家庭康吉,大可欢慰,惟近遇国恤,蒿目时艰,不无戚戚。(《翁曾翰日记》318-319页)

翁曾翰早晨行善发放馒头,中午回家悬挂先祖影像,供奉酒果,夜间还要祭祀灶神爷,可谓异常忙碌。因一年将终,灯下反思,翁家一切尚属安康吉祥,但宫廷之内同治皇帝患病驾崩,可称“国恤”,虽逢节日,亦令人戚戚无法欢乐。

咸丰十一年(1861),后来成为曾国藩器重的大智囊赵烈文因太平军起义,正在崇明避难,年方三十,流落他乡。这一年的除夕,他是这样记载的:

三十日癸未。晴,亭午雪复蔽日,晡又晴。

夜,焚香礼先祖、父母、饮守岁酒。昆叔招坐,汤君彦泽、程君云卿来,王君子诚(无锡人,粮台委员。)来。本地风俗,除夕以木桶盛松脂燃之,通衢如白昼,即所谓除夕松明也。(赵烈文:《能静居日记》460-461页,岳麓书社,2013年)

遵循传统惯例,先焚香祭祀先祖以及亡故的父母,随后饮酒守岁,亲戚朋友来往聚谈。崇明一地还有特殊风俗,“以木桶盛松脂燃之”,可以照得街道一片光亮如同白天,估计亦是图吉利讨口彩。次日是同治元年正月初一:

元旦甲申。晨起晴,东南风,天寒,曙后大雾。

清晨,焚香拜天,拜至圣先师,拜佛菩萨,拜先祖父母。辰刻,王君右星、汤君彦泽、程君云卿来贺岁,本家赞伯司马(名□□,镇江人。)来贺岁。敬占本年流年吉凶,得风山渐至水山蹇。(《能静居日记》462页)

赵烈文的信仰呈现多元化,他不仅拜天拜祖,拜孔子,还虔诚地拜佛菩萨。特别与众不同的是:赵烈文每逢年初元旦,他通常要占卦,以卜这一年的吉凶祸福。

同治元年(1862),赵烈文进入曾国藩幕府,凭借个人的杰出才智,出谋划策,协助曾氏兄弟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南京(江宁)。同治八年(1869),赵烈文开始出任磁州地方官。同治九年除夕这一天:

二十九日庚寅。晴,甚寒。答候汤地山未晤。薄暮悬先祖父母神影,设祭如礼。出诣诸友处辞岁毕,与阿哥畅饮至三鼓,放烟火为乐。(《能静居日记》1386页)

既然为官多年,自然有钱可以请人为先祖父母画像,除夕之夜,悬像祭祀,以尽人子之孝心。与兄长杯酒交欢之余,还可放璀璨的烟火助兴,略舒人生春风得意之襟怀。次日是同治十年正月初一:

元旦辛卯。晨起薄阴,巳刻晴,五鼓时西南风,亭午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