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上海的俄罗斯记忆:俄侨长于艺术(3)

2016-06-24 10:15:05      参与评论()人

我亲历亲闻的另一些轶事,也给中俄文化相互融合这一幸事作出令人信服的注脚。罗高寿大使有一次告诉我,《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写出后,由旅沪俄侨夏亚夫配器。这首不朽音乐作品如此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这位俄罗斯音乐家可谓功不可没。夏亚夫还创作了一部名为《孟姜女》的歌舞剧。1946年春应宋庆龄之邀,夏亚夫率剧团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此剧,为中国福利基金会募集善款,宋庆龄、宋美龄两姐妹出席观看演出。

1984年春,上海女高音歌唱家胡晓平访问苏联期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演出厅(俄音乐演出最高殿堂),用俄文演唱了《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叶甫根尼·奥涅金》两部俄罗斯经典歌剧的选曲,得到了一阵阵如潮般掌声。演出结束后,这位上海女歌唱家被热情的听众团团围住,“美妙绝伦”、“不可思议”、“唱得比俄罗斯演员还好”等赞誉声此起彼伏,让我这个译员忙得不可开交,顾此失彼。胡晓平激动地对这些异国知音说,柴可夫斯基所写的那些歌剧堪称绝品,一直在照亮着她自己的学艺、演艺生涯。

胡晓平演出后不久,苏联作曲家西杰利尼科夫的“奇异畅想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在该演出厅与听众见面。还在演出前半年,这位作曲家就对我说,上海歌唱家周小燕一次访苏时,向苏联音乐家介绍了杜甫的这部伟大作品。他感动于诗作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萌芽的内核,便产生了创作的强烈冲动。

  (本文作者为前外交官、驻俄罗斯原公使,在苏联、俄罗斯联邦工作长达36年,文章有删节。)

录入编辑:王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