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从徐复观到史华慈 ——在杭州淘旧书(2)

2016-07-24 12:35:07      参与评论()人

记得我最先是在校园内的一家书店见到拆全售零的徐集的,一开始我也并未打定主意要收全集,主要原因一是复观先生的著作大部分我已经有单行本了,二是那些不便于在大陆“流通”的内容我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拜读过了。更何况这个全集本就是“可以”一本一本地收全的,那又何必着急呢?!但是逐渐地,我就发现编为全集第二十一至二十三册的《学术与政治之间续编》始终没有“露面”,数次问书店店员也基本是茫然以对。于是有一天我就颇为好奇地在网上搜索起这三册书来,结果所有主流网店都显示为有价“无货”,当时对此深感纳闷:难道因为全集各册所出时间不一,还未上市?可是出版时间明明标着是2014年7月!转念一想,忽有所悟:并非尚未上市,大概是有不宜上市处?但箱装的全集又明摆着是可以买到的,所以准确的表述应为“有限上市”!终于“悟”到这一点后,不禁让人产生了时光倒流之感,我于是想起了郑异凡先生回忆的“灰皮书”的历史,但是无论如何,“历史”还是有“发展”甚至“进步”的:当年要凭身份和等级得到的东西,现在用货币就可以!

尽管如此,也尽管在眼下这家书店的网店上就有徐集出售,但我还是一直延宕着没有用现金去兑现货。直到所谓“光棍节”——“双十一节”——全世界疯狂购物模式开启的那天,已是凌晨两点左右了吧,平素这时我早就休息了;虽然我并未在网购,但偏巧那天没有关机,于是就即时收到了一位平时帮我买书的年轻朋友的一则简讯:“应老师,某某网站上徐复观全集六百四十元一套,要不要啊?”我得信当然是立即回复:“立即下单!”过了两分钟又发出“指令”:“下两套!”其中的原因是我想起那次与詹康兄聊天,说起自己发现的徐集发行中的那个“秘辛”,同时纠结于徐集内容我基本都已经有了,要不要再收全集本,收了全集本后那些单行本留着作甚之类的话题,听着我的絮叨,在都江堰上“山青花欲燃,江碧鸟逾白”的美境中,詹兄不假思索就说:“可以把它们送给学生啊!”

这次深夜“TB”的结果也许是有些经常在狂欢节购物的朋友可以逆料的,那两个单子后来都被卖家想着法子编着理由给取消了。这且按下不表,有了这次“诱购”,倒还真“坚定”了我拿下徐集的决心,于是后来又让这位朋友在网上找,最后瞄准了一套,不料过了几天又收到这位朋友的一则简讯:“应老师,为得到徐集里那三本书真可谓一波三折啊,还好目前正往好的方向发展。发生的故事都可以写本书了,各种乌龙,和卖家都互称兄弟了。不过这也说明那三本书的价值所在啊,卖家对我说:你就坐等升值吧,绝版了!”其中的“曲折”在此不细数,故事的“精华”在于,我的朋友最初收到的全集“照样”不全,而且就缺了那三册,最后经过反复交涉,这卖家还算地道,说是从一个“神秘”的“上线”那里为我们补上了那三册书!

徐集是全部拿到手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再不用去这家当初网店上挂有这套全集的杭州唯一的古籍书店了,虽然我再无兴致去验证它那套全集是否真“全”。不管怎样,我最近一次去这家店确实是和上次隔了颇久,可能都有半年了吧。后来,我终于又来到了此前数次听说已经再次搬家的这家店。有些意外地,这次我竟然在比上次那堆规模要大得多的估计同样是寄卖的书堆中发现了几本英文书,是夹在各式开本不同的大量日文书中的,其中有摩根索的Politics among Nations,此书的另外一个我手里有的中译本译为《国际纵横策论》。还有一种是典型牛津LOGO的专题选集,Rousseau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其中领头的编者是不久前刚过世的Stanley Hoffmann教授,说起来,我还曾和这位年高德昭的霍教授通过邮件,是为了一本我最初为“当代实践哲学译丛”编选的已故Judith Shklar教授——在这个“道术为天下裂”的时代,据说她比较稀罕地同时得到斯特劳斯派和罗尔斯派的尊重——的文集寻求中文翻译授权,那些文章是我从Shklar教授去世后的两部文集中再选编的,而那两部文集的编者都有霍教授。在霍教授的建议下,我又和芝大出版社商讨那些散篇文章中文翻译的“打包”授权,因为对方的报价过于离谱等因素,这个选集中途“夭折”了,这是我至今引以为遗憾的事情。想不到今天在这里又遇到霍教授的编著,看来这位霍教授和我一样也以编书见长,这大概也是正朝世界“一流大学”迅跑的国内大学教授和哈佛名教授之间最大的共同点了!鉴于这两种书都是颇为考究的精装本,我当时还颇为忧心于它们的价格。其实这些书基本都还没有入库标价,和上次那三本中文书一样,都是我选好再让店员交给书店老板去临时估价的。还好,有当年在纽约的STRAND那种被人宰的“经验”“垫底”,这两本书的价格都是我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