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纯凭日记,能编织怎么样的历史图景?(1)

2016-07-24 12:40:02      参与评论()人

■本书材料丰富,但类同札记,仿佛匆促间连缀成篇,终究一地散碎,借用章实斋对王应麟书的评语,“谓之纂辑可也,谓之著述则不可也”。

《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

桑兵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第一版

303页,56.00元

当代史学发展一日千里,著述层出不穷,而且更上层楼。尤其大学者积学累功、水到渠成,有如旧时武林的大侠“神功已成”,确实到了挥斥方遒、指点大势的火候。前些日子“革命四书”、“冷战五书”相继火爆一时,作者踊跃,读者雀跃,便是好例。最近,在近代史学界负盛名的桑兵先生,继刊行《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一书后,紧接着推出号称“大转折时代四部曲”之一的《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以下引文仅标页码),大有要为近代史研究指道,兼为近代史结账的态势。据桑先生观点,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可分别标名为“进入民国”、“统一易帜”和“迎接解放”,三次政权鼎革形式、内容有别,而“形形色色的亲历者如何度过席卷而来的革命浪潮,进入新政权、新时代,经历三次政权更迭者的思维行为有何异同,既关乎对革命进程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新政权及其命运的认识,颇可玩味,值得考究”(绪言,第1页)。《走进共和》一书聚焦的,便是辛亥革命、民国肇建这一段历史,全书除绪言、尾声,分“山雨欲来”、“烽火连三月”、“共和元年”三章,基本按自然时序展开,自辛亥(1911)正月始,约止于壬子(1912)即共和元年中,涵盖时段不超过一年半,而特别之处是,叙事材料几乎全部来自日记。

根据作者的解说,“本文较多征引的日记,未必是由于其人其事更加重要,而是因为大都为当时的直接记述(偶有事后不久的补记),不受后来时势的影响,而且所记事实较详,吐露心迹较显,可以多层面了解历史的进行时各色人等的行事及其心境”(绪言,第3页)。的确,近代中国政治史领域的研究,固然蓬勃一时,但在史观、史料观及叙事方式上往往不脱套路的痕迹,诸如辛亥革命这样的大事件,一般通史、断代史绝绕不过去,专题及相关人物研究更是堆山积海,产量惊人,但已有历史叙事充斥后见之明的狭隘、武断,以及呈现手法上的偏枯、干燥,都是令读者不满意的。本书选择以各类亲历者见闻为视角,欲“借着性情政见千差万别的日记主人们的身手耳目,顺着历史的进程重新经历一番时代风云的变幻,深入体察革命时代的波谲云诡之下,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等是如何面对巨变,适应形势,调整自我,在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设法立足存身,以致有所施展发挥”(绪言,第5页),不可不谓自出机杼,别有匠心。

再从方法论角度而言,全书“以日记为凭借叙事”也是一大看点。以日记为研究史料,所在多有,并不稀奇,但纯凭日记铺陈史事,进而完成一部大书,则几近于创举了。作者在此方面亦有相当自觉,绪言部分洋洋洒洒,对研究方法有不少检讨与发挥,并着重提示从亲历者日记探寻历史演化具有的四大作用:(一)协调大历史与个人视角的歧异;(二)校正后设架构与循序演进的视差;(三)平衡类像与单体的异同;(四)兼顾叙事与说理的功能(绪言,第6-7页)。本书取时人日记作叙事经纬,究竟能编织出怎样一幅动人的历史图景呢?这无疑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