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我们编辑部能胜任办大学中文系”

2016-11-03 13:30:29      参与评论()人

■上海古籍出版社举行60周年社庆 编辑学者齐聚话“为往圣继绝学”

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的李俊民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曾是中华上编在广大读者群中渗透力最强的出版物之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后来出版社又历时8年编修了《续修四库全书》。

“北有中华,南有古籍”,说的是中国古籍出版界的两大出版社——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上古”)。事实上,名字中带有“古籍”二字的出版社并不少,但在这里,“古籍”却成了专有名词,可见其在业界、学界的影响和声誉。

能够取得如此的影响和声誉,与上古60年来出版一批又一批的高品质图书有关,自然也与其坚持服务大众、服务学术、坚守品格的出版旨趣密不可分。10月31日,上古六十周年社庆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新老编辑共忆编纂旧事,专家学者追述其对学术发展的贡献。

重塑国人

对传统文化热情

上古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在新文艺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的基础上,于1956年11月成立。1958年3月,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习称“中华上编”,成为上海地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1978年1月改为今名上古。

中华上编成立之初便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及诗词散文等不同文学门类的作品选读、选辑,加以通俗的解说、详尽的注释。1960年代,针对青年读者缺乏适合初涉古代文化的读物的情况,中华上编精选历代名篇,加上说明、注释,以单篇或合订本形式,出版了《中华活页文选》。此书一经出版便风行当时,成为中华上编在广大读者群中渗透力最强的出版物之一。

沿着这一思路出版的普及性读物还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等等。这些普及性读物都曾起到引领读者的作用,为重塑国人对传统古典文化的热情和熟习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尚君看来,传统文化的百年传续中,大学、研究院校的少数精英学者固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出版文化系统的贡献尤不能忽视。“里面的老成编辑,不仅有自己的建树,更能将学者的著述传递给社会上的读者,为学术传承做出了不朽的工作。”陈尚君说。

重大丛书全面带动

当代学术水平提升

进入到新时期,因出版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古籍整理、独占性的资料集成和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著作,上古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海内外古代文学典籍出版的重镇。其中代表性的出版物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黑水城文献集成》《古本小说集成》等。

陈尚君认为,这些出版选题全面带动了当代学术水平的提升。其中《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编辑出版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已出版136种,上古社长高克勤称其为“我社学术含量最高、获奖最多、最能体现专业精品图书特色的大型丛书,也是体现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成就的标志性项目”。

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古以前瞻性的学术眼光,在学术界的支持下,以一社之力,历时十余年,来往于欧亚间,从俄、法、英等国拍摄或取得流落在异域近百年的西域敦煌文献,影印、复制出版为《敦煌西域文献集成》、《黑水城文献集成》,对当代学术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如《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刊本和写本8000余种,还有大量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以及陶器、铁器、织品、雕塑品和绘画等珍贵文物,大部分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现在中国的敦煌学、吐鲁番学、西夏学等学术领域能够成为显学,能够与国际对话,这些文献的引进和出版功不可没。

另外,在相对封闭的年代,中华上编也十分重视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引进、推介,有选择地出版了《海外汉学丛书》。1962年起出版的不定期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以刊发高质量的文史哲研究论文享誉海内外学术界四十余年。

既能出书,又能出人

60年来,上古不仅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古籍整理及学术著作,而且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编辑和学者。

在上古社史上,李俊民是绕不过去的人。从1956年11月上古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开始,李俊民陪伴上古近40年。在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伊始,李俊民就四处网罗人才,除了原属于新文艺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的钱伯城、王勉等,还调来了老出版家汪原放、刘哲民和胡道静等,以及梅林、俞鸿模、何满子等人。他还动员了时任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扬州师范学院前身)历史科主任刘拜山和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于在春加盟。这些都是以创作、研究见长的编辑。所以,编辑部虽然只有十几位编辑,但都是才学之士。何满子曾在《新民晚报》上撰文说:“俊老私下不无得意地说:我们这个班子办一个大学中文系是胜任的。”

李俊民特别重视对编辑的培养,曾说“出版社要出好书的关键,是要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既要出书,又要出人”。他特意请来周予同、谭其骧、徐震堮等学者来讲授治学方法和学术热点,也鼓励青年编辑写作、研究。

好的编辑是出版好书的保障,而好的决策层对于团队的发展则尤为重要。出版《续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便十分能体现决策层的魄力和眼光。因为当时的上古正处于基建重大发展时期,处处要钱,挤压着《续四库》的资金投入,而且这类重大项目需要五到十年以上大量人力、财力的支持,短期产出较少。

但在以李国章为首的新一届上古决策层看到,《续四库》虽然短期难见产出,但在未来不仅可以带来超乎投入的经济效益,且会以其重大的学术影响,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和地位。事实证明,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2002年4月,这部历时8年编修的中国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丛书问世,不仅为出版社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1800册图书砌起来的“书墙”更为上古铸就了一座品牌的丰碑。

“出人”不仅体现在社内优秀编辑的涌现,还体现在对于优秀作者的发掘。陈尚君回忆说,复旦大学中文系最近几十年的中坚学者的起步和成长,都与上古的支持有关,“如章培恒先生的成名作《洪昇年谱》和王水照先生的第一本书《宋代散文选注》。我本人是读着古籍社的书摸进学术门槛的,第一篇学术长文《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2期,当时还是在校学生。”现在,他又决定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唐五代诗全编》交给上古出版。

服务学术,坚守品格

一个甲子形成的品牌究竟有多大?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中国高校学习文史哲的学生,在写论文引用文献时,如果有上古或中华点校本不用,而用了其他的版本,很有可能会被老师批评。

陈尚君表示,上古能够被学界如此信任,是上古始终坚持服务学术、坚守品格的文化品位决定的。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为例,本已十分完善,为读者可以信任的通行本。但是书出版后,编辑即会鼓励作者在有生之年继续修订,增加新材料和新研究。上古副总编辑奚彤云说,邓广铭的《稼轩词系年校注》前后修订达三四次,第三版的篇幅比第一版增加一倍以上,邓先生去世后,其女邓小南教授又提供了作者在旧版上新增的修订,上古依次又予以重排。学人严谨,编辑慎重,相得益彰。

展现辞典编辑对文字工作慎重和用心的日本电影《编舟记》曾感动了许多中国观众。实际上,像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样对学术负责,对读者用心,对文化传承有担当的出版社,同样值得我们感动。用陈尚君的话来说,出版社和学人共同承担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责任。

录入编辑: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