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这样的中国式话剧,好久没见了(1)

2016-11-07 13:30:48      参与评论()人

《北京法源寺》剧照

延续了去年在北京连演两轮一票难求的盛况,话剧《北京法源寺》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依然是最轰动的演出之一。

李敖的原著,田沁鑫的导演,奚美娟、周杰、贾一平等众多明星和老戏骨的主演阵容,国内最一流的主创,国家话剧院的班底……这样的豪华团队,在当下话剧界引起关注并不奇怪,但关注超越了戏剧层面,在大众和文化界同时产生了剧烈的反响,却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散场时,听到前后左右的观众都发出同样的感慨:这样的戏,好久没见了。

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

《北京法源寺》,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它从李敖的小说出发,但摆脱了小说的结构格局,在历史剧的框架下,穿插以传奇剧和政论剧的形式演绎,其中既有沉疴百年的晚清历史,又重现了戊戌变法的风云变幻。

剧中的角色往往对着观众当众讲述,时而自述,时而旁叙,慈禧、光绪、康有为、李鸿章,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时还会抢起话筒,发表各自的意见主张,还有后世的大小和尚也不时跳出来插科打诨、点评历史。

《北京法源寺》中,没有常规讲述的故事,代之以各种长篇大论的台词。人物跳进跳出,时空古今穿梭,极其复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这个庞杂错综的演剧方式。一句话:烧脑费劲,看着不轻松。

台上的演员们同样不轻松。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演这戏太难了,完全挑战过去的经验。

演光绪的周杰说,这戏时而表现主义,时而写实主义。饰演慈禧的奚美娟,有一段长达四分钟的台词,全都是单句式的问话,没有动作、没有来由,要吸引观众难度极高。身经百战的她都觉得这挑战有趣。

导演田沁鑫大概是最不轻松的。剧本创作期间,田沁鑫带着一个资料小组、几个年轻编剧,翻阅了40多套历史资料,剧本前后推翻重写了十二稿,田沁鑫说,“我做戏从来没做过这么艰难的。”

最后,舞台上的这出《北京法源寺》,以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戏剧语言,通过宫廷、民间、寺庙三重空间,重窥历史迷雾。而戏曲表演和美学传统的大量运用,以及西方当代剧场表现方式的交织,也使得田沁鑫在这部剧中,完成了一种新的剧场美学的创造。

然而,观众们感慨的“好久没见”,说的并不只是这部作品极不寻常的舞台面貌和戏剧创新。

一度觉得,话剧舞台上可能再也看不到什么好看的历史题材话剧了。剧本和导演难觅就不说了,这年头,也没多少人喜欢做历史剧。有制作人曾经说起,历史题材成本大、难度高,不好演,更不好卖。

没有好看的历史剧也就罢了。在话剧舞台上,甚至也看不到多少“中国的话剧”了。我们奋力地改编西方的名作,过去的、当下的,莎士比亚的、阿加莎的,托尼奖的、奥利弗奖的。我们还奋力地“借鉴”各种“先锋”“当代”的形式,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然而,就是没有多少“中国”的。能叩击当下中国人精神脉搏的话剧作品,看起来,真的太少了。

重温历史,惠及当下

在《北京法源寺》谢幕时潮水一样的尖叫和掌声里,此前这些不时会涌现的悲观绝望情绪,在那短暂的瞬间会有所平复。

当谭嗣同念出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当康有为说出那句“我怀念那一份温暖的古老”,当满台的演员站在激动不已的观众面前谢幕鞠躬,有一种集体性的感动,在整个剧场中弥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