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希望大家不要认为什么都能吃”(1)

2016-11-25 14:58:19      参与评论()人

■早报专访“博物君”张辰亮 走近科普网红的另一面

“博物君”张辰亮

张辰亮的新书《海错图笔记》

“博物君解答不了的问题:1.药材。2.内外科疾病。3.猫狗的品种。4.除市场蘑菇以外的蘑菇。5.云南市场的蘑菇。6.小于10个像素的虫子。7.看蛋鉴定是哪种鸟下的。8.看包鉴定是哪种虫子咬的。9.干炸、酱油水、清蒸、侉炖、水煮、松鼠过的鱼。10.小时候见过的怪兽。11.明明自己知道还要‘考考你’‘你猜’的。12.刚破土的小芽。13.作业、毕业论文。14.不答我即是罪的伸手党。15.戴胜。16.戴胜是啥。17.针尖大的小黑虫,好多腿,会动,没拍照。18.屋里有只虫,怎么赶它出去。”

这是《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账号置顶的一条,是去年10月发的,到现在有1万的转发评论和6万的点赞。但这样的表态也抑制不住各位网友的热情。每天博物君还是会收到很多类似的问题,甚至在知乎上,类似“博物杂志君和戴胜有什么爱恨情仇?”“为什么博物杂志君喜欢夹竹桃天蛾幼虫?”的问题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博物君无疑是一个“网红”。从开始的几万粉丝到如今的500多万粉丝,他用一种时而高冷、时而幽默的方式,树立起了别具一格的科普达人风格。

科普了很多动植物

但网友只对吃最感兴趣

博物君本名叫张辰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抛开博物君的身份,他是一个“曾经想搞科研,但后来觉得没意思就不搞了,于是停留在个人兴趣水平的自然爱好者”。

张辰亮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喜欢昆虫,也对海洋生物格外感兴趣。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臭屁虫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张辰亮发现科研变成了每天做研究、看英文文献、用大众看不懂的一套语言去生产学术论文。“我的很多朋友也是自然爱好者,他们慢慢地就从事科研工作了,我很敬佩他们。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不希望把一个本来的爱好变得枯燥,所以就选择了科普。”张辰亮说。

张辰亮觉得自己有两个特点十分适合做科普。一个是自己知道了什么总是抑制不住地想和别人分享。另一个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常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自己觉得好玩的东西也是大家能够看懂和听懂的。正是这种乐于分享的精神和大众化的兴趣,让张辰亮在管理《博物杂志》的微博账号时更加得心应手。

张辰亮也不是一开始就完全了解大众的兴趣点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他想明白,如果要在科学知识的通俗性、趣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之间达到平衡,就不能变成一个百分之百的学术人,而要有一半的身体在老百姓这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能够用通俗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文风去和大家聊天,能让自己接地气。

但这种大众化和接地气,有时也让张辰亮困扰和纠结。管理了几年的《博物杂志》微博,张辰亮逐渐摸索出大家兴趣最集中的两个点,一是吃,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和植物。最早从《博物杂志》微博传出来一个词,叫做“能好怎”,指那些总是拿着一个生物问博物君“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粉丝。一开始张辰亮觉得这个哏易懂、好用。但后来他意识到了问题,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动物能吃、什么动物不能吃、什么动物应该被保护。久而久之,大家的惯性思维是不管见到什么动物,都来问他能不能吃,这让他有些生气。“有的时候有人抓到一个鸟,来问我能不能吃,其实我看到了是很生气的,因为鸟应该被保护起来。所以现在我也不怎么提‘能好怎’这三个字了。但老百姓就是对吃最感兴趣,这就是双刃剑。”张辰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