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中华文化新闻 > 正文

书不出阁的古训要破,开放是趋势(2)

2016-12-05 14:08:21      参与评论()人

此外,庄立臻介绍说天一阁所藏字画中不乏黄庭坚、吴镇、文征明等历代名人佳作。在碑帖收藏中也有不少珍品,如神龙本《兰亭序》帖石被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誉为“海内诸本兰亭之冠”。“近几年,我们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所、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复旦大学、宁波大学开展学术研究及合作,也与国内重要的出版社合作整理影印出版古籍。但是相比于天一阁丰富而珍贵的馆藏来说,研究、整理与价值发现还处于初级阶段。” 庄立臻坦言,类似于《天圣令》这样的著作还有很多很多,有待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探访和合作。

“现在的天一阁就像一个待开发的宝藏,不是说还有多少善本、文物还鲜为人知,而是说你有多少学识和能力前来寻宝。”

如何平衡“古籍保护”

与“研究使用”

天一阁有那么多宝贝,外界人士可以接触吗?

“按照当前各大古籍收藏机构的通行做法,古籍因其珍稀性、易损性,一般是不能出借的,但是,如果确是研究需要,学者也可以到天一阁古籍阅览室免费查阅。或者与我们联系,帮助查询。”庄立臻告诉早报记者,天一阁一直在致力于古籍的整理研究出版,如天一阁最引人注目的馆藏——科举录、明代政书、范氏奇书、明史稿等一大批古籍都已相继出版。“2017年,《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即将问世,这是将天一阁最珍贵馆藏之一的方志进行集大成出版,这些会给众多的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

另一方面,2010年至今,天一阁博物馆已完成200多万页的古籍、家谱数字化扫描。“为了方便读者研究利用,我们还在馆内开设了古籍数字阅览室,目前已有30多万页扫描古籍做成数据库,读者在网上就可以阅览。这在博物馆界可谓少而又少。目前访问量已达到150万人次。” 庄立臻称,未来在条件保障的情况下,此项工作还将持续深入进行下去。

在庄立臻看来,“古籍保护”与“研究使用”是互为目的,“古籍保护是为了让书籍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更多的人能够持续研究使用;而研究使用是为了让书中蕴涵的思想文化、艺术技能等价值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让更多的人得到启发教育,更加体会到书籍在承载人类文明中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自觉加入到爱书护书的行列。”

“当然对于那些特别珍稀且脆弱的古籍来说,因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在保护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使用。保护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我们天一阁就是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拥有一支专业的古籍修复团队,常年进行着为古籍续命的工作。而且我们相信,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两者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小,逐步向藏用并举的方向迈进。”

未来会有更多

走出国门的文化交流

古训有“书不出阁”。但在今年7月,天一阁古籍首次走出国门,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新安海底文化财发掘40周年纪念特展”展出11种古籍。

庄立臻称,“新安海底财”是指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域的海底古沉船上发掘、保存、复原的大批文物。这条古船在元代至治年间,从原庆元港(今宁波港)出发,满载陶瓷、金属币、香料等前往日本进行贸易,不料遭遇大风,在朝鲜半岛新安海域整船沉没。那次展览几乎展出了所有的打捞物,因需要文献资料进行佐证,所以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向天一阁提出古籍借展。

“天一阁共借出11种、40册古籍,新安沉船出水的大量玉器、陶瓷和香料等大都能在借展古籍中找到相应的记录。”庄立臻告诉早报记者,比如《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宋人徐兢于宣和五年(1123)出使高丽,归国后所撰的见闻录,是研究宋史、高丽史及两国关系史的宝贵史料。

“天一阁借出这批古籍,既有助于展览的丰富性、可信性,又扩大了天一阁的世界影响,更进一步加强了宁波乃至中国自古以来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的共通互融。”庄立臻说,“未来,天一阁肯定会增加这种对外的交流与展示,因为开放的理念和步伐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因为是文物古籍,所以每一次外展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

录入编辑:忻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