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害怕的食物:美国食品恐慌小史》
[美]哈维·列文斯坦著
徐漪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年5月第一版
221页,36.00元
列文斯坦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一大批科学家掀起了各种各样的恐惧浪潮,从细菌、维生素缺乏到添加剂到工业化加工,无意中培养出困扰了整个现代美国社会的进食障碍。吃,还是不吃,这真是一个绞尽脑汁也难以回答的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现代性的议题。现代与前现代的具体分野,虽然并不十分清晰,更像是一个连续统,但性质、特征或者叫“画风”是明显不同的。央视记者的那个著名发问“你幸福吗”,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问题。对一个思维健全的正常现代人来说,追求幸福是一种不可褫夺的权利。但对古人而言,幸福近乎奢侈品,生存才是硬道理。日子还过得下去,便是不差的生活,还行、凑合、将就,just so so。
就吃的问题来说,也存在类似的分疏。孔夫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让他做减法,他先去兵,再去食,得出一个“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结论。孔子把“足食”看得跟“足兵”一般重要,饭碗子、枪杆子(没提笔杆子),两手都要抓。老百姓口耳相传的老话是“民以食为天”,也把吃饱饭看成天大的事。这显然是前现代状况。“你吃了吗”,直到今天还是一些人约定俗成的问候语。
可是,一个现代人关心的就不只是吃了吗、有的吃吗、吃饱了吗、吃撑了吗,他更要追问的是吃坏了吗、吃对了吗、吃得惬意吗、营养吗、“科学”吗。前现代社会的人不被饿死,能苟延性命于乱世,就是老天有眼了。而不被饿死,实在只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当享有的起码的生存基础,上不得台面。现代社会讲究的是先定一个小目标——吃得饱,然后逐渐地吊高胃口,吃得健康、安全、延年续命。
一位做转基因食品科普工作的朋友,很困惑于自己亲自试吃的行动,仍不能打消怀疑者的顾虑。我劝他说,你必须认识到,这是个文化现象和社会情绪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解释问题。现代人才更加惜命、爱命,不惜血本地续命。没错,这就是一场追求高质量生存状态的现代续命竞赛。小时候玩《三国志》系列游戏时有个怪癖,就是为老将续命。虽然游戏为每个人物设定的死亡时间带有一定灵活性,但概率上总不会太偏离其史实寿命。死神将至,只能反复存储、读取,再存储、再读取,多续一刻是一刻。这是游戏。现实世界里,没有后悔药可吃,也没有这种SL(save-load)大法可用。
近年来,在诸如《猩球崛起》《普罗米修斯》等一系列科幻电影中,几乎越来越多地看到一种逐渐程式化的情节设定,即人类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破译长寿密码,执着于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世界中,寻找命运打击不到的地方,为此不惜深入不毛、涉险渡难,却往往爬得越高、跌得越惨,最终落得个镜中花水中月的下场。这种以科学探索之名消除疾病、追求长生的企望,固然是“自古以来”的事,并不算稀罕。有趣的是,这种“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情结及其背后的幽暗意识,在最近几十年的影视文艺作品中井喷式出现,却多少反映了时代精神状况和社会心理情绪的嬗变。
哈维·列文斯坦教授的《让我们害怕的食物:美国食品恐慌小史》,从社会史的角度,生动描摹了现代美国人小心翼翼追求益寿延年的同时,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也与日俱增的图景,作者对人类食谱的演化和食品安全持一种相对乐观的姿态,但同时也很清楚地揭示出,食品安全问题并不单纯,牵涉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