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沪语电影虽获叫好却出产极低?听听“王小毛”王汝刚怎么看沪语电影
《孽债》
《如此爹娘》
《大李小李和老李》
《股疯》
《股啊股》
王汝刚 早报记者 朱伟辉 图
如果不是正在上映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海观众或许没有想到沪语电影居然已阔别商业院线十多年。
1931年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将上海电影引入了北京话(时称北平话)的时代,这之后上海电影就很少开口说上海话,更多的是像《乌鸦与麻雀》那样带有上海口音的北京话。
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前身上海市大公滑稽剧团1963年拍摄的《如此爹娘》、上海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大李小李和老李》、1994年沪港合作的《股疯》等,这些为数不多获得公映机会的沪语电影,均获得良好的口碑。
上海家喻户晓的“王小毛”王汝刚曾在《股疯》中扮演一个投机取巧的掮客,拍戏那年他32岁。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64岁的王汝刚现在是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还在排演一出名为《今天他休息》的滑稽戏。
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王汝刚讲述了自己拍摄沪语电影《股疯》的幕后,并道出了沪语电影虽获叫好却出产极低的原因。
怎么拍沪语电影?
1994年,《股疯》上映时分地区投放了沪语、普通话两个版本,王汝刚回应称当时“一票难求,同一天上海可以有四个地方开首映式,这部电影南方观众反响好,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天津,观众极其热情”。
《股疯》是由香港艺能电影、潇湘电影制片厂(湖南电影制片厂前身)合拍的,编辑贾鸿源、吴静霞是上海人,导演李国立是香港人,这种内地与香港合作拍片的情况很是罕见,尤其拍的还是部沪语片。王汝刚受导演委托去找上海演员,找遍了三个滑稽剧团终于把人员凑齐,这就是为什么该片的群众演员都是上海观众熟悉的滑稽戏演员。
因为沪语无法通过书面语言在剧本上呈现,所以导演在拍摄时采用了文明戏的拍摄手法,规定场景、角色后,具体的台词表演由演员自己发挥。这样的自由度让深谙上海小市民生活的滑稽戏演员充分地发挥,比方说剧中步高里生活的居民们会为用电、用水问题斗嘴。
王汝刚说了几个关于《股疯》幕后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民大多数不知道股票为何物,他们那时为此去做采访。有个八旬老伯伯保留了一箱子认购券,自称自己是宁波人,旧社会来上海学生意,从一贫如洗到儿子国外留学自己买下了淮海路洋房,这几乎是神话的真实故事反映了上海滩的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