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除了赫敏和大表哥 别忘了这些“美女与野兽”(2)

2017-03-17 20:03:28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1946版由才华横溢的让·谷克多写下演职员表开场

城堡中做了拟人化处理的各色物品格外抢镜,比如全由人的手臂举起的烛台,壁炉上充当看客的活体雕塑。拍摄手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美女和王子腾空飞起的画面,其实是两位演员从四米高的脚手架上跳到草堆里再倒放完成。

手臂造型的烛台很抢眼

谷克多为了这部电影耗费心血,即便得了脓疮症,脸上、身上长满了褥疮,疼痛难耐,他还是戴着挖了三个洞的面纱在片场坚持,后来因为黄疸病发作,才不得不入院治疗,原本担任技术顾问的雷内·克莱芒接过导筒,根据他留下的笔记继续拍摄。

野兽在两人的第一次晚餐时就申明城堡里的一切都属于美女,就连围观的壁炉都听呆了。

在最后一篇拍摄日记里,谷克多如此写到:“它杀了我。将我抛开,又让我活在它的生命里。”

最Cult——1978版

相比较尤拉伊·赫兹(Juraj Herz)在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拍摄的《焚尸人》、《煤油灯》、《魔格亚纳》等杰作,由他执导的这一版《美女与野兽》(Panna a netvor)在艺术上并无过多的野心。不难想见的是,在政治高压的年代,由童话改编而来的电影至少不必屡屡受到当局的关照。

1978版的《美女与野兽》

好在赫兹原本就偏爱恐怖、惊悚的题材,《美女与野兽》的故事恰恰能让他发挥个人风格。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是Cult片。与赫兹以往的作品相比,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氛围的跳跃与分裂。

影片开场时,一支运送货物的队伍在凄风苦雨的森林中赶路的画面与小镇市场上人们各司其职、安居乐业的景象交相出现,随后整天吵吵闹闹、充满着生活气息的美女的家与冷清、寂寥的野兽的城堡以及美女梦中出现的敞亮的宫殿互相映照。

长相酷似“雕兄”的野兽

氛围之外,角色更是“精分”得厉害。等来了美女的野兽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的os作着斗争:我爱她,不,你不配爱她;我应该放她走,不,你应该杀了她……美女因为梦到自己跟一位温柔、英俊的王子身处一室,于是脑洞大开,认为囚禁自己的或许是他,反复犹豫是否要一睹真容。而在看到野兽的容貌后,她又对自己是否要接纳他举棋不定。就连配乐也不例外,沉重的管风琴奏鸣曲与抒情的钢琴奏鸣曲经常毫无过渡地交替出现。整部电影可谓是精神分析的绝佳案例。

1978版的美女有点没心没肺

影片还承袭了德国表现主义。最初野兽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观众只能从遭遇袭击的人的惊恐表情猜测他究竟长得多么恐怖。不过,待到终于现身,那个尖尖的嘴喙、细胳膊细腿、一身破破烂烂的羽衣看上去实在有愧“野兽”之名,也难怪有观众想到了《神雕侠侣》里的雕兄,把这一版戏称为“《美女与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