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话剧《白鹿原》:不是所有的文学名著都能改编成戏剧(2)

2017-03-23 16:05:4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2016年6月15日,陕西西安,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版话剧《白鹿原》。

剧本改编要把文学逻辑转换为戏剧逻辑

谈到戏剧改编,李龙吟认为,要明白三个逻辑:生活逻辑、文学逻辑、戏剧逻辑。文学逻辑的前提是生活逻辑要真实,而戏剧逻辑,或者说冲突,是改编文学作品的前提。“人物一定要有激烈的冲突,比如说《白鹿原》,它把中国人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窝里斗给写出来了。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和黄打,书中白家鹿家打,国共两党打,这个民族特别有意思,它老窝里斗,也许我们就是在斗争中前进了。这种争斗在陈忠实老师的笔下写的非常好,但是要变成舞台上,50万字的小说变成三个半小时,就得把小说里符合戏剧逻辑的东西都找出来。”此外李龙吟还强调,人物自己内心的冲突也很重要。“像白嘉轩,他一开始趾高气昂,板儿直直的,挺胸抬头,到最后结尾驼着背步履蹒跚。人物要有变化,引起观众的同情,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改编成戏剧。”

李龙吟以贾平凹的《废都》为例,比较了文学逻辑与戏剧逻辑的区别。“主人公周敏的媳妇唐宛儿和作家庄之蝶在台上胡搞,然后一敲门他俩藏起来了,这是文学逻辑。而戏剧逻辑应该让周敏先敲门,然后唐宛儿慌慌张张地出来,让主人公和观众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李龙吟强调,文学作品可以从头到尾地描述,但戏剧必须要有悬念,让观众和舞台上的人物共同被悬念给“憋住”,这才是戏剧逻辑。李龙吟介绍,美国许多著名的音乐剧就是小说改编的,比如《猫》、《悲惨世界》、《歌剧院幽灵》等等,其中的戏剧逻辑甚至取代了文学逻辑,成为了比文学作品影响更大的戏剧作品。

在李龙吟看来,孟冰就是一个把文学逻辑变为戏剧逻辑的大师。在真正动笔之前,孟冰做了大量准备功课,与陈忠实先生多次会面探讨这部小说的改编。孟冰回忆道,陈老师非常宽厚,很细心地向他讲述当年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分析他小说创作中的意图。这些谈话还详细地保留在孟冰的笔记里。

孟冰回忆自己在写这部戏之前,还整理了十多个文件,合起来比剧本还厚。“我把小说完全拆散了,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一个情节一个情节地梳理,梳理了小说的所有情节、人物、结构。然后单独提炼出人物关系图,画出一张很大的图贴在墙上,又从这个族谱中提炼出人物之间命运发展的平行关系,再在平行关系上附加历史事件的一层关系。然后从整个小说情节中提取出戏剧中存在的必须性情节,以及我认为能够进入到戏剧的那些主要情节。把这些提炼出来以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提炼。”后来孟冰把剧本和做的功课一起交给林兆华时,孟冰回忆说:“他当时就愣了几秒钟,看着这么厚的东西,然后对身边的人说了一句话,‘你们看,今天还有这样写剧本的人’。”

基于对于原著的这种细致的拆解和研究,孟冰的剧本尽可能地保留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白鹿两家、和主体故事线索相关的人物,基本上能保留的都保留了。陈忠实曾在观看北京人艺版《白鹿原》演出的时候表示很惊讶,没有想到像孝文媳妇那样只有一句台词的人物也能够保留下来。“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格局的问题,因为你写的是白鹿两个大家族,就要有几代人的规模,形成一个势均力敌的对垒,要有一代一代传承的这种关系,它的历史感才能出来。”孟冰认为,在谋篇布局时要有一个整体格局的概念,就像下围棋一样,哪怕只有一句台词,甚至只有一个字,“但是这个人物就像一个棋子,他摆在那里,就牵扯着、制约着那个角,是整个棋盘平衡关系中的那个棋子。”